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宋大相公> 汴梁时月 第三百九十一章 相聚酒中仙

汴梁时月 第三百九十一章 相聚酒中仙(1 / 6)

汴梁,酒中仙。

陆垚跟苏轼、苏辙还有曾巩把酒言欢,时间过得很快。其实陆垚还是非常喜欢和这些文人才子在一起相聚的,这跟他与陈晨还有潘文在一块的时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当然,这倒不是说陈晨和潘文与苏轼和苏辙相比层次要低,这几个人本来就没什么可比性。陈晨和潘文说到底也只是平民,就算是潘文家中是大商人,但是他一辈子也不会走上官场这条路,陈晨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心愿无非就是让老陈和他的母亲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

而面前的这三位就不一样了,苏轼、苏辙、曾巩,这三个日后都会被称作唐宋八大家,那是被后世所知晓并且认可的大才,他们的目标和志向,跟寻常百姓可是大有不同的。不管三人最后的结局如何,但是他们也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也都算是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跟他们在一起喝酒交谈,陆垚觉得是人生一大幸事。

这三人当中,陆垚没有想到的是,苏轼豪放不羁,对于朝政之事虽说关心,但是也没有出现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的情况。而曾巩这边,通过了解陆垚发现他的性格更加的刻板一些,身上的文人气质也更重。

倒是起初不怎么起眼,一直跟在苏轼后面的苏辙,在经历过这次会试之后,陆垚对他的印象反倒是开始加深了。

在苏辙身上,陆垚看到了现代进步青年的影子,可以说是一腔热血。

结合着苏辙的一生,陆垚或许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嘉祐二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中第后,他献《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同年四月,因母亲程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到蜀地。

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

嘉祐五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南行后集引》。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又举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科举吏治类科目)。同年,苏辙与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

后,苏辙参与殿试,在文章中从治理朝政和私生活两方面批评了宋仁宗。

治理朝政:苏辙写道,因为大宋国立昌盛,宋仁宗就放松了警惕,养成了一种“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的心态;庆历年,宋仁宗劝课农桑、兴办学校,后来又派使者巡视天下,这些行为都只是“面子工程”,只不过想名垂千古。

在私生活方面,苏辙更是“毫不吝啬”:“近岁以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