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宋大相公> 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二章 放榜

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二章 放榜(1 / 6)

汴梁,陆府。

这几天可以说把陆垚累得够呛。从考试结束后,到殿试的中间一共有五天的间隔时间,而陆垚用了四天的时间,带着韩韫玉和曹菡完成了回门,虽说这个规距不得不遵守,但是陆垚倒是觉得,这几天自己过得还算是不错。除了在韩府和曹府有过短暂的不自在之外,和韩韫玉还有曹菡分别在汴梁闲逛的时间陆垚还是非常开心的。

而时间到了第五天,也就是放榜日。根据之前苏轼、苏辙还有曾巩所说,这次的放榜形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赵祯选择在内城外城区交界处的城墙,对外公布这次殿试的最终成绩排名。

宋初,参加殿试的考生总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人落第,每次取中多少人由皇帝临时决定。有的人多次省试都通过了,却在殿试中被落第,不免产生怨恨不满,、这对统治阶级是不利的。据说有个叫张元的考生,因为多次殿试都落第了,一气之下竟然去投降西夏,这就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来了。至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更酿成考生闹事事件。这一年是著名的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知贡举,主持礼部省试。

欧阳修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很不满意当时的知识分子竞相以僻词怪句标榜,至使文风渐失淬朴。于是他通过这次科举考试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一切险怪奇涩之文”大加贬抑。在放榜时,被当时社会淮崇的所谓“文章之士”没有一个取中。于是这些人鼓噪起来,一伙浅薄文人还伺欧阳修上朝时聚众斥骂他,连街上巡逻的兵卒都制止不住,还有一些人给他写匿名信,闹得不可开交。这固然反映了当时文学艺术上革新与保守的斗争,但从另一方面看,科举考试落第对考生的前途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当时逗留在京师开封的科举落第的举子常有六七千人,遇到国家有事不能正常举行科考时,就可能耽搁十几年找不到????????????????出路。据说有些穷苦书生由于殿试落第无力还乡而流落街头,甚至投河自尽。这些对维持封建统治秩序是不利的,因此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段式的时候便决定“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这个安抚措施保证了所有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能取得功名,这种做法以后就成为常制了。

礼部省试和皇帝殿试儿年举行一次,宋初尚无定制。宋仁宗末年曾规定隔年举行一次,宋英宗时又改为三年一次,但在具体实行时并不严格。

唐代以来,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若要得到官职,还须通过吏部的选试。宋代发生了变化,凡是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官职。而且考在前等地很快就可以获得高官。例如仁宗朝,共开科考试十三次,每次发榜的前三名共有三十九人,绝大多数都得到高官厚禄,没有登上公卿位置的只有五个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