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洋> 第二百一十五章 宪政

第二百一十五章 宪政(1 / 6)

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开始了他在这个世界的旅途,谭氏家族终于再添一名男丁,这对于已经快八十的谭钟麟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自从得知谭延有了儿子之后,直隶总督衙门门口变得车水马龙,天津的本地名士和外地的巨商富贾们都排着队的向谭延送去贺仪,像张之洞、李鸿章这样隔着非常远的关系比较近的官场同僚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除了派人送上礼物之外,还发来了贺电——李鸿章想得最是周到,周馥虽然作为广州按察使,但是在半个月前便带着李鸿章的贺礼来到天津,谭府这边刚有动静,他在知dào

谭钟麟有了孙子之后立kè

在李鸿章写得空白片子上添上,直接到谭府拜访。

为了庆贺自己儿子的出生,谭延联合天津各位名士,在当天决定修建敬老院和养孤院各五所,以赡养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和流浪街头的孩子——虽然这座城市并不是谭氏父子的家乡,但是这里是谭延正式步入帝国政坛的起点,谭延一向重视公益事业,在天津人口中直呼“谭善人”。

谭延虽然向朝中显贵大笔行贿,但自身却廉洁,加上他在工商银行的特殊地位,天津的富豪一向都很给他面子。谭延一振臂高呼,他们立kè

给予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天津的慈善事业在这几年发展地很快,短时间内各种义学、敬老院、养孤院等慈善场所数量和规模很快便超过了上海。虽然还不能说做到老有所养。街头孤儿绝迹,但整个城市面貌却改善了不少,比其他城市中的流浪人口要少的多。

康有为和他地追随者们在报纸上连连发表文章。除了以往的老调子之外,现在又更多了一个新词“宪政”。而热心国事地大臣们也开始接受这一思想。尽管他们中有些人还并不明白“宪政”的含义,但是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在光绪皇帝无法掌权,而慈禧太后违背祖制独揽大权方面有很大的问题,从而想以“宪政”来制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

政治是现实的,而张之洞、李鸿章等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决定推崇“宪政”这并不是没有来由。底层大众都知dào

“昆明湖换了黄海”这个道理,更何况这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老油条?如果光绪皇帝执掌政权则是名正言顺,他们也许未必会这么热心。而李鸿章前有顶缸地先例,保不准下次就轮到他们的头上——他们自问没有谭延的手段可以料敌于先,更没有其手下北洋海陆两军精锐之师,同时谭延在山东做的那套教民和拳民两手都硬的法子他们是觉得好,但总觉得有失权位,直隶三省的教民冲突算是平息下来,不过自己的地头上却是愈演愈烈。

各省督抚中不乏开明之士,与妄自尊大的枢臣不同。他们是直接与洋人接触,碰到地事情也远比枢臣要复杂的多,中央内部的封闭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