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科幻小说>读懂自己比读懂别人更重要> 不会低头,便会碰头

不会低头,便会碰头(1 / 2)

民间有句谚语说得非常贴切——“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人也是一样,越成熟、越饱满的人,头反而垂得越低。只有那些无知浅薄之辈,才会显摆招摇,始终将头抬得老高。

聪明的人大多懂得顺势而曲,保存实力,坦然面对屋檐的存在。他们随机应变、能伸能屈,从而避免了很多忌妒与是非,因而,他们的人生之路大多走得比较顺畅。一次,一位器宇轩昂的年轻人,昂首挺胸、迈着大步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不料一进门,他的头就重重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还矮一大截的门。恰巧这时,那位前辈前来迎接他,见之,笑着说:“很疼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

年轻人不解,疑惑地望着他。

“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老人平静地阐述道。

这位年轻人,就是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

据说,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中最大的收获,并把它作为人生的生活准则去遵守,因此受益终身。后来,他成了功勋卓著的一代伟人。能低头者可分两种:一种是胆小懦弱之人,他们见势则怕,苟求安稳,往往为人所轻视;一种是大有雄心之人,他们为达己任,忍辱负重,伺机成大业者。毋庸置疑,后者低头并非胆怯,而是“低”有所图,乃是成大事者的一种谋略,更值得我们学习。

越王勾践送姬尝便、卧薪尝胆的故事,堪称此中经典。勾践战败后,听从范蠡、文种之言,示之以弱,服侍夫差,忍人所不能忍,终得反败为胜,一雪他日之耻。周敬王二十七年,夫差遣伍子胥、伯吉为大将,统军30万,直逼越国。

越王勾践不纳范蠡、文种之言,率兵轻进,结果大战之下,越兵死伤无数,胜负已成定局。勾践见大势已去,只好在众臣保护下,仓皇逃跑,吴军势如破竹,穷追不舍,将勾践藏身的会稽山围得水泄不通。勾践束手无策,便向大臣们寻求解困良策,文种说道:“如今之计,唯有求和。”勾践叹气道:“吴军已获全胜,此时又怎会答应讲和呢?”文种说:“吴国的太宰伯嚭,是个贪财好色之徒。只需以重金和美女贿赂于他,求和就大有希望。吴王夫差十分宠信伯嚭,对他言听计从,只要他出面向吴王夫差说几句好话,求和之事,不怕夫差不同意。”

果然,伯嚭收下了美女和珠宝后,便向夫差建议与越国讲和。夫差终未能抗拒住伯嚭的花言巧语,同意了越国的求和,但提出要越王勾践夫妻入吴国做人质。勾践无奈,为求生存,更为了日后的复国大计,只好顺从夫差之意,放下国君的架子,带着王后和大臣范蠡,来到吴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