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1 / 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人只有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后,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才能不断取得进步。那些不懂得充实自己的人,显然是愚蠢的。

“成事在人”,这是俗语,也是真理。一件事、一项事业,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付出,就会有相应的成就回报你。如果以勤付出,回报你的,也必将是丰厚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事在勤”实不为过。所以,养成勤的习惯,对于每一个青年人来说都是必需的。

人生旅途上的食粮是勤奋。没有它,一个人不可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很远,即使能走远,也是碌碌无为的,走了很长的路,却依然两手空空。只有勤奋,才能走好人生的路,获得事业的辉煌。圣贤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奋造就的。

世上成功之事,缺了勤奋就会变得不易实现。如果有了勤奋,成功也就不会太难了。

“勤”字成大事,“惰”字误人生。那些成功人士都会在“勤”字上下工夫,告诫自己莫要懒惰,故才能够获取。相反,有多少人惰性十足,岂能超过别人呢?凡懒惰者都是可怜虫!

古人形容学习刻苦,常用“十年寒窗苦读”这句话。其实,这仅仅是考取功名前的阶段。许多人通过这种途径,一举成名,而随后就把“读书”这块敲门砖给丢弃了。而真正的杰出贤者,不但在成功之后依然勤学不辍,甚至终其一生都在为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懈努力。

宋代的两个名相——王安石、司马光就是这样的典范。7岁的时候,司马光开始跟老师学习《左氏春秋》。这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言简意赅,微言大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他手不释卷,刻苦研读,以至于常常忘记口渴了要喝水,肚子饿了也不知道。这使得他的家人对他心疼不已,却又不忍责备他。

他学习入迷,真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用一节圆滚滚的木头来做枕头,取名叫作“警枕”。夜里睡觉,偶一翻身,圆木便会滚动,他就会从梦乡中惊醒,于是披衣起床,挑灯夜读。7年之后,他开始能够懂得圣人之道,到了15岁,他“于书无所不通”,难懂的《左氏春秋》不再晦涩难懂,并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功底,写出的文章“文辞醇深,有西汉风”。他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殷切希望,开始崭露头角;连缀诗文,远近闻名。

王安石也是从小就好学不倦,据说,连吃饭睡觉的时候,手中的书也不肯放下。他的学习兴趣很广泛,不管是儒家的经书,古代的史书,还是哲学著作、诗歌、小说,甚至医书,他都认真阅读。不光学习书本知识,就连种田的学问、妇女缝衣绣花的功夫,他都留心注意。

22岁时,王安石考中了进士,被派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