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延明纪略> 第一章 愤怒

第一章 愤怒(1 / 4)

明崇祯八年,汉中府,杨宅,书房。

杨渊穿着一袭松江布缝着的道袍,双膝跪在地上,眼下已经近秋,地面上已经有了些凉气,跪得久了除了疼痛之外,膝盖里面也是隐隐的寒凉。

仔细算下,恐怕已经跪了一盏茶的功夫了。

“还请父亲暂息雷霆之怒,千错万错皆是愚男的错。”

杨渊压下心头的屈辱,嘴上忙不迭地说道。

生在新时代的自己几乎已经忘记了旧社会的三纲五常,今天不得不吃上一个教训。

什么是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什么?就是是提网的绳子。三纲五常就是一张罗网,把人牢牢地捆在里面。

杨渊现在既然生在明朝,那便只有被这罗网紧紧束缚。

“老爷,三公子不过是餐桌上说了几句话,就算是没头没脑,您又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一位徐娘半老的妇人从一旁的太师椅上捧过一盏天青色的宣德窑茶杯,里面滚着清亮的茶汤透着一股浓郁的茶香,悄悄地放到一边的桌子上。

“再说了,老爷,明年恰好要乡试,还是温书要紧。”

乡试又名“解试”“乡贡”,因为在每年八月举行,又称之为“秋闱”。秀才们通过了乡试便可以成为举人,举人便有资格出任低级官员,而且还能参加第二年在京师举行的贡试。

有明一代,向来便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便是因为中举人其实比中进士还难。

因为在明代,所录取举人的名额皆由朝廷确定,譬如江西、福建、浙江这等“高考大省”,每三年一次的乡试每次只录取一百名举人,而类似贵州这等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一次则只录取四十名举人。

相较而言,进士考试则并不设定具体的录取名额,考上就是考上了,考不上那就烦请三年之后再来。

也就是说进士考试是水平考试,只要你水平够了,那便自然而然有相当大的概率可以考上进士。而举人考试则是选拔考试,你若不是本省前一百名乃至前四十名的水平,这举人那便是想也别想。

乡试之难,可见一斑。

杨渊之前便已经过了院试,进了县学,有了秀才的身份。乡试每三年一次,明年便是崇祯九年,恰好又到了乡试的时候。照常理而言,杨渊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研究所谓的“时文”,也就是八股文该怎么写。

汉中杨氏虽然称不上是世代冠缨,但也不算是平门小户。杨渊的祖父曾任南京礼部侍郎,在《东林点将录》上也有一袭之地,老杨先生作为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