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诗与刀> 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胪,文字之惑(4400,感谢六月十九三四两万大赏)

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胪,文字之惑(4400,感谢六月十九三四两万大赏)(1 / 5)

徐杰考试实在有些讨巧了,科举要考经义,要考圣贤之道,其实就是要考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要忠君,要爱民,要爱国,要有仁义礼智信,要有道德。这一套是有实际意义的,反复的诵读,反复的学习,让这些文人把这些观念记在心中,记在脑子里。这样的人当官,才符合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也会很大程度上控制官员整体的素质水平。

这并非是没有意义的东西,也并非是无用之举。就是要你读几十年的忠君爱民,知道要道德高尚,知道要明辨是非,然后再来考这些东西。若是用一个词来形容,也可以说是褒义正面的“洗脑”。

这也是翰林院存在的原因之一。

徐杰知道自己的经义水平一般,甚至欧阳正也直接评价过徐杰的经义水平只算中等,所以徐杰在考经义的时候,下意识就把经义当做策论来答。

如此答完之后,如吴仲书那样不是那么保守之人,自然不深究。但是如翰林院大学士崔然这样的保守之人,自然是会多想的,会觉得徐杰这个人的道德有待商榷。才华不否认,但是只能在三甲之末尾,如此方才公正。

当然这些圣贤仁义礼智信,是用来要求文人的,用来要求官员的,并非用来要求皇帝的,皇帝该有个怎么样的品德?这一点很少有人分析过。

或者下意识觉得好皇帝,就应该是个品德高尚之人。其实不然,皇帝要的就是务实,高智商,高情商,手段厉害,信念坚定。品德高尚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这个皇帝能不能务实的解决整个国家遇到的问题,是用光明正大的办法,还是用阴谋诡计的办法,还是用手段激进狠辣的办法,皆可。

只要能把国家遇到的事情解决了,保持国家强盛,保持社会繁荣。什么手段都是好手段。这也是因为道德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道德并非万能的。

人性如此!

那些有丰功伟绩的皇帝,打败过强敌,治理过盛世。又有几个人是那圣贤之道中规定的圣人君子品格?显然一个都没有!古今中外亦然。

务实才是领导一个团体最重要的品质。但是皇帝之下,选拔人才品德就很重要了,德在前,才在后,也是有道理的。这就是保持内部稳定的最重要的方法,官员没有品德,民心必然要出问题。

老皇帝听得崔然的话语,也并不表达什么不高兴的意思,只是看着徐杰,开口说道:“徐文远,要不你来说说,你觉得自己当在几等?”

老皇帝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徐杰这个当事人,也是让徐杰自己争取的意思。

徐杰想了想,开口说道:“陛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