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八百三十四章 吾往矣

八百三十四章 吾往矣(1 / 7)

如果,如果认真的分析,这些都是好消息,证明自庆历战争的磨砺,宋夏军队战斗力快颠倒过来。若正面发生冲突,在相等条件下,宋朝已经远胜于西夏。甚至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多次完成以少胜多的奇迹。

但只是如果。

士大夫看问题听问题往往是用一只眼睛看的,用一只耳朵听的。

郑朗反复灌输,说中庸、三分,中。夫子说以直报怨,非是以德报怨。别扯什么以德报怨,就是作为金字塔最高一层,也是道德君子最高一层的士大夫们,有几个人能做到以德报怨?所以国家以德化治民为主,还需辅助刑律。以礼治国家,还需仪来做帮手。以仁为主宣扬德化,还需义来节之。以恩来对外蕃对百姓,还需威来jing戒。恩威并用才是王道。

越怕死,越有人欺负你,越怕事,事情往往越找到你头上。

想要和平,就必须适度的时候出手,外蕃震赅,反而不会轻视,边境和平,万国来朝。宋朝花钱买安,永远是买不来汉唐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不要说西夏,就是交趾仅偶尔来朝,还是打服后来讨要好处的。若不讨要好处他们也不会来。再看大理来了几回?吐蕃来了几回?

在郑朗反复讲解下,如今说以和为贵的士大夫很少了。

但是贪生怕死,苟且偷安在内敛的政策下,已经深入到他们骨脾。

不会说俺是苟且偷安,而说国家。国家那么多弊端,今年大约财政能持平,甚至节余,但不裁兵。一裁兵依然是一个大黑洞。若这时候再来一场庆历那样旷ri持久的大战。国家如何了得?

韩琦到这时候。才明白郑朗为什么大败交趾后,就象逃一样匆匆忙忙逃到潭州。

听到文彦博的奏折,以及许多官员的弹劾声,韩琦有些心灰意冷。他上了一份辞呈。

但很有意思的一幕。未递向西府,反而递向东府。

郑行知,不管以前如何,我现在陕西做得对不对?其实我做了什么。也不过就是筑了一个小堡,何必?为什么你不说句公道话?

郑朗看着奏折,哑然一笑。

人的心路是磨出来的,韩琦王八之气是常期政治斗争培养出来的,此时在军事上依然很有远见。若不改变,连这方面也完全沉沦,最后临终前搞了一个契丹七条,恶心王安石。

带着这篇奏折,来到都堂,向大家传阅。

同时说道:“甘谷城与韩琦并没有多大关系。早在韩琦去陕西前,秦州知州马仲甫因见西夏人屡次越境前来秦州抢掠。故上奏请修甘谷城。韩琦西上后,又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可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