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秦将魂歌> 第二百八十六章 伐楚之议(一)

第二百八十六章 伐楚之议(一)(1 / 2)

后世有张骞通西域,以后的史书上,会不会留下甘罗通西域这样浓墨重彩的一笔?拿着甘罗写作完成的《西域游记》,蒙恬一边读,一边不无恶意的想着。嗨,书名其实可以叫做西游记的。张骞通西域,只是开拓了帝国上层的视野,没有留下足够传承后世的文字记录。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蒙恬才特地敦促甘罗留下一部游记。或许意识到这部《西域游记》足可流传后世,甘罗写作的时候,花费了不少心思。“匈奴人的父亲去世后,除了生母,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妻妾,匈奴人不以为有失廉耻。”“匈奴西边的月氏国,草场肥美,常年有月氏商人,通过这一地带,将中原的丝绸、陶器运往西方,但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我往月氏的西面而去,沿着昆仑山的边缘向北而去,先是到了乌孙国。乌孙国内有一奇怪的藤蔓,上面结出深紫色如珠玉般的果子,味甜而甘美。”“乌孙的西面,大漠的边缘,有一郁郁葱葱的绿洲,名曰楼兰国。楼兰人采集一种带白色果子的草,用作御寒。”······甘罗的脑海里,没有对于这个世界整体的认知,他所看到的,深以为奇,字里行间,带有不少疑惑。月氏人运送中原的丝绸,经过中亚的草原,去往小亚细亚的帕提亚、以色列,再通过地中海进入罗马,成为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货物。蒙恬读过讲述古罗马的历史,知道古罗马的贵妇人,尤其喜爱东方来的这种轻柔光滑的丝织物。古罗马人一度以为,遥远的东方,有一种奇特的树木,它的果子就是名贵的丝绸。藤蔓结出的紫色果子,想来就是后世的葡萄。中原人要想吃上葡萄,还得等到汉武帝时期,引进西域的葡萄品种。白色的果子用作御寒,蒙恬的脑海里,想到了后世的棉花。这可是有利民生的优良作物,是每个穿越者都苦心积虑想要得到的东西。可惜,这个时候秦国还没有统一天下,尚没有开拓西域的能力。尽管如此,蒙恬也不想埋没甘罗的一番努力。现在或许用不着,但此书流传开去,拓展华夏民族的视野,或许对后人有帮助。古代的中国人,天生不缺乏开拓的精神。茫茫中原大地,曾经戎人、夷人、狄人遍布,但到了战国时代,中原大地上,哪里还有异族人的影子。中原虽大,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着人誊抄这部《西域游记》,抄写完毕后,分别送往咸阳宫、丞相府和御史府。”蒙恬吩咐蒙府的管家安排誊抄事宜,他可没有保守这份秘密的心思。甘罗英雄的探索行为,好不容易得到的结果,如果不能形成知识,广泛传播,没准儿就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知识总是要传播得越广泛,才越有长久流传的可能。“记得给咸阳的学室,也送去一份。”学室的弟子,现在名声不显,但那可是秦国的国家行政学院,专门负责培养国家公务员的地方。秦国奉行以吏为师,他们的视野开拓了,自然能影响到各地的黔首。“送去咸阳宫的这一份,得再加一点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