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 / 2)

这说明这本书甚至影响了客户的选择,带动了其他书籍。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翻完账本后,吕父又迫不及待的翻起了那本书,想看看是什么样的文章带来了这般变化。

即使是略显荒谬的书名也没有让他吃惊。

吕父斥责儿子不学无术,但其实他自己年轻时也好不了多少。

书是看不进多少,对于知乎者也、咬文嚼字的文章更是深恶痛绝,看见字就痛苦。

做首诗跟要了他的命一样,文化水平自然不怎么高。

而这本书却让他顺畅地看了下去,沉浸其中。

看完之后,吕父合上书本陷入沉思,久久不言。

沉默半响才到道,儿啊,你还是见得少了。

连他自己都能看懂,这意味着什么吕父不能更清楚了。这意味着和他文化水平相当的人,说难听点只要是识字的,就连走街串巷的货郎能看懂。

原本以为能让父亲大吃一惊,刮目相看的吕鸿卓噎住了。

儿见识少能让这本书在咱家卖?吕鸿卓看出父亲的态度,不服气地说。

我问你,你可知道上一次咱们家有这么多盈利是什么时候?

吕鸿卓素来不关心书肆的经营,在脑子里面转了一圈,却想不出来。

随即灵光一闪,惊道:莫非是太玄先生上次出的诗集。

第9章 离谱的传言

虽不能及,亦不远矣。吕父颔首,深沉道。

太玄先生那是何等风流人物,他乃当世诗魁,所作诗篇亘古烁今,声名远播,所到之处,世人无不拱手相迎。

他的诗一出,世人争相传颂,那些天大街小巷,孩童老翁的口中谈论的都是他。

你看看现在,街上有人谈论这本书?有人知道许娘子吗?这都是你的错!吕父怒其不争。

文人最重要的除了文章之外就是名声了。

他们享了许娘子带来的好处,却不能令她显名,这是他们的错。

而且太玄先生的诗尚且有前人道路可循,许娘子的作品却是前所未有的独一份。

吕父出于商人的敏锐嗅觉,隐隐之中觉得自己接触了了不得的东西。

听我说的你得这么做。吕父指使道。

.

许乘月前不久收到稿酬,虽然不算特别多,但大大的缓解了她的经济压力。

正好这几天在家里闷得时间太久了,她准备出去好好散散心,犒劳犒劳自己。

唐朝有簪花儿的习俗。

许乘月也喜欢花儿,但是前世除了穿汉服,平日在头上插花好像奇奇怪怪的。

现在正好和她的意,她乐颠颠地从庭院里掐了两朵带着鲜嫩绿色枝叶的棣棠花,黄澄澄地缀在发间,好不耀眼。

她轻轻歪过头,眼眸含笑朝两个婢子看去,好看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