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 魏显龙影评(1 / 4)

“通篇看下来,第一观感就是一个关于宿命论的故事。

西方神话故事很喜欢搞宿命论,那通常会是这么一个逻辑:

某个高贵强大的神明或者王者,从某个先知处得到了一个预言,预言的内容是某处将会出现一个人,他会成为这位神王的宿敌,虽然此人能力地位和身份都似乎并不占优,但却能奇迹般的打倒神王,改天换日。于是神王非常恐惧,开始想尽办法将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宁可错杀也不肯放过。但通常他越是挣扎,就越是自取灭亡。

在影片中对应了国师金释的故事线。

这部分的创意可能是来自于温子仁监制。

提到金释,可能很多观众对金释的结局表示莫名其妙。

那么牛的一个人怎么就忽然落败了呢?

这里我补充一下故事设定。

影片中提到三个佛教概念:弥勒、帝释天和四大天王。

佛教中有大致有六个修行果位,由低到高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菩萨、佛。

虽然日常被我们称作“弥勒佛”,但弥勒其实仍然是菩萨。

他会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所以也被叫做“未来佛”。

从阿罗汉往后的三个果位最终能跳出苦海得入涅槃,而前三个果位则尚未脱离生死与六道轮回。

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分别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

众生因为前世所造的因,在此世遭到果报而转世为相应之身。

帝释天原本是印度教中的重要神明,仅次于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湿婆、毗湿奴。

后来祂被佛教吸收,成为带领天人与阿修罗(即大力神)作战的统帅,而四大天王正是帝释天手下的四位重要护法神。

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但金刚并非佛教修行果位。

它原本是帝释天手中武器的名字,后来成为这一类降魔法器的泛称,进而被用来形容坚不可摧的修行之心。

因此,帝释天与四天王虽然是佛教重要的护法神,但同时也是未能脱离轮回之苦的天人,与弥勒菩萨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显然,国师金释就是帝释天。

金释从乃琼喇嘛(注:乃琼护法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中的传统巫师,也是达赖喇嘛的专属灵媒,通过护法神的附身进行预言)预言他可能会因未来降世的猫而死之后,这个原本一心向佛的修行者,为了自保变得不择手段。

他按照传说找寻自己的四大天王,将四个少年蛊惑成了为他夺取他人性命的工具。

金释以为自己在打一场守护自己成佛可能的战争,殊不知佛教中从无以杀生成佛的修行方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