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威是并不占理的!
而且严阁老敢肯定,殿中百分之八十的人内心深处都会认为,这次“事故”与秦德威有一定连带关系,秦德威应该对此负有一定责任。
但让严阁老最无奈的是,在秦中堂的积威之下,居然没有太多的人站出来,为了公道而发声!
不只是秦德威党羽,就是很多中立人士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有对秦德威有半点公开质询!
这些人还有没有点客观精神了,不能因为秦德威功劳多功励大,就这样不客观的对待他!
在这种舆论氛国下,只凭他严嵩一个人吵吵,真的很难将秦德威“问责”。
想到这里,严阁老退而求其次,又开口道:“朝廷距离浙江三千里之遥,不知道具体状况如何,如何能精准无误的制定应对方案?
所以当务之急,是派遣有足够分量的朝廷重臣,作为钦差前往浙江,就近指挥和平乱!”
秦德威也难得赞同严阁老一次,开口道:“言之有理,确实应该派遣钦差。”
在这个时候,秦中堂已经产生了以平乱为借口,亲自往东南的念头了。
如今东南不仅仅有倭寇,还有规模惊人的海上走私问题,还有土地税赋问题,甚至还有近代外交问题。
很多问题都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新鲜问题,秦德威不相信别人能处理好。
原本历史证明,也没人真正处理好。
而且去东南平乱,也是一个树立形象和威望的基础,
大明朝廷以内为贵,以京城为贵,对于泰中堂这样的中枢大佬而言,前往地方可以看作“贬谪”。
而在别人眼里,秦中堂就是为了弥补自己过失,甘愿接受“贬谪”,这就是一次坏事变成好事的宣传机会。
虽然有种种好处,但秦中堂又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目前已经坐稳了中枢,并且实权在握,从官场角度而言似乎没有必要做出改变。
只要他想,可以一直很舒服的做下去,享受着高高在上权臣的荣光。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离京后,所属的党羽和政治势力应该怎么办?
不是秦德威自大,他觉得自己这党羽完全不是严阁老的对手。只要自己不在,只怕不出俩月,就变天了。
所以向来果断的秦德威也举棋不定了,一时间不知到底应该怎么选。
于是朝堂上众人就发现了一个难得安静的秦德威,说了几段话以后,就站在那里若有所思,也不知到底在想什么。
而后严阁老继续说:“这次事情负责,钦差人选必须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其人必须年富力强,否则面对东南艰巨局面时,精力不够。
第二,其人必须有过地方督抚的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