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的三大爷也没好意思提出借粮的事,反正明天就开市了,三大爷想着再坚持一晚,明天一早就和媳妇去排队买粮。
商榷没和三大爷多聊,穿过中院,进了后院。
商榷住在后院的东厢房,旁边还有两个耳房也是他的。
一间耳房被商榷当成了仓库,里面堆满了煤球和柴火和冬菜。
另一间耳房被商榷改成间小卧室,里面打了火坑和灶台。
京城的冬天太冷,厢房里太大就算是关了门也不保暖。现在什么都是定量的,取暖太浪费煤球,所以一到冬天,商榷就搬进耳房住。
火坑连着灶台,一边做饭一边烧坑,空间小一晚上都是暖的。
厢房偶尔会用来烧一两次火烘干一下,防止透寒水气腐坏了房子的梁柱。
商榷推门进了耳房,把房门从里面锁上,从布口袋里拿出了买的肉和苞谷面。
给灶里加了个煤球。
商榷把锅里的热水装进暖瓶,剩下的倒进灶旁的自制保温桶里。
将肥膘洗净切成小块,挑出带着瘦肉的部分约有一两,在锅底倒入小半碗清水,把肥膘放入,先小火地搅动,待到烧开后再大火烧五分钟左右,再转小火慢炼,直到油渣微黄,油变得清亮就可以捞出油渣,出锅冷却了。
趁着炼油的时间,商榷舀出约有一斤的苞谷面,又在橱柜里拿出一个白面口袋,从里面舀出一碗的粉面,打算掺合一下做饼子。
粉面是一种叫丝栗栲的果子面,吃起来类似于板栗粉,有点甜。
年前商榷去了趟云南,帮助那边的机械场改造机器,那边的工厂给了二十块钱的补助,商榷就提出把钱换成这种叫丝栗栲的野果,结果在当地引起很大的哄动。
丝栗栲这种植物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结的果子个头只有成年人姆指肚大,外面有一层带刺的绿壳,在云南那边这种植物几乎随处可见。
商榷也是乘车路过时看到才想起来这也算是一种代餐食品,就和工厂负责人说了一下。
结果可想而知。
知道这果子能吃,工厂那边不仅把补助给了商榷,还另外给了商榷一千斤丝栗栲。
一斤丝栗栲能出六两二到七两粉,一千斤就是将近七百斤果仁粉。商榷拿出了六百斤分给了四合院里的其他住户,一家分得二十几斤,虽然不多,对困难的家庭来说却是可以救命的帮助。
为了这事,商榷在四合院人缘好了许多,存在感也增强了不少。
和面的时候想到今天炼油,院里的孩子们肯定坐不住,就从空间里取了半斤的黄豆粉和一斤的苞谷面加在面盆里。
面粉被商榷用开水烫了一半,然后再和匀,盖上布放在灶台上。
这样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