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根据他的进度,单独整理了一份教案。
这个世界没有《三字经》、《千字文》,更没有《论语》、《诗经》等经义典籍。
诗词歌赋也只有歌,且是民调,不登大雅之堂。
县学里一般教的都是《字义》。
府学修得是《国礼》和《鉴文》。
而州学则以《御》、《治》、《农令》等科目为主。
原主的童子试,考得就是字义。
《字义》顾名思义就是字的本义,是由前朝大贤所著,立册七百余年,为蒙童开蒙之书。
收录单字三千,每十字为一册,字下有注解,言明字的来历与用法。
虽是开蒙之书,却多藏于县学、府学之中。
私学一般都是靠先生转述,或是得到的残篇。
原主家的《字义》也不全,只有半部,是原主父亲自己从府学抄刻所得。
学堂里现在主要教得就是这个。
商榷利用系统获得了这些书册。
趁着养病期间,将这些都学完了,这才有了考举人的底气。
他考举人不为当官,而是想以此为名,把原本世界的经典传承在此界发扬开来。
就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要留下些印记,传于后人。
《三字经》和《弟子规》原文他已经增删完毕,篆刻成册,只是注解还未成书。
光是这些,就堆满了一整间屋子。
难怪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
这次月考就是想看看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他们都习惯了《字义》的教学方式,商榷也无须更改,只把《三字经》和《弟子规》当《国礼》的预册讲解就好。
学堂开学一个月,每日学习一个字,全月尚不足半百。
商榷根据原主的记忆,仿童子试的出题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从学过的字中选了十几个字,让学生默写。
因识字尚短,字义只考口述。
这个世界还没有“纸”,所有的书、信都是以竹简篆刻,费时费力不说,还罄竹难书。
学生尚幼,手还握不稳刻刀。
为了安全着想,商榷以木板为底,制了简陋的黑板给学生们用,用白垩代笔书写。
商榷念一个字,学生就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因为人少,学生们的水平大体如何,商榷一目了然。
学习了一个月,即使每天都有复习,依然写得是春蚓秋蛇,错漏百出。
卢平的考题目,是商榷提前写好的,此时他已经答得七七八八,虽然有微瑕,但整体上还算不错。
以他现在的成绩,今岁入秋可以去考童生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