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贞观俗人> 第316章 砸饭碗

第316章 砸饭碗(3 / 4)

识字率其实不高,而字写的好还愿意来抄书的,一般也就是出身一般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不多。

抄书人的数量少,也就使的抄书的价格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较高的,万字千文这基本上是最低价格。

手抄书价格高,而且量也很难提升,这跟雕版一成,流水线印刷成书,能迅速成千上万册出书的崇贤馆印书局比起来,当然是没的比。

皇帝之前不让秦琅他们把价格定太低,自有他考虑。

秦琅也给了皇帝时间,现在印书局和书店都已经铺开来了。

另一个关键,则是印刷需要的低成本的竹纸和油墨,如今的供应量也都上来了,竹纸造纸术和油墨技术研究出来后,秦琅授权给当初合伙的各家,让他们共享这两项技术,划片区开设造纸、制墨作坊。

各家的作坊,每年要向秦琅主持的研究院交纳相应的费用,这笔费用一半用做研究院继续研究技术,一半则拿来做为先前各家出钱入股的收益分红。

这算是最早的专利费用了,因为都是自家人,所以秦琅的这个专利钱,大家倒也都是认可,反正钱交了转头又分红下来。

这样也更显公平,还能避免无序竞争,划分好片区后,各自经营,赚钱多少就看自己家经营本事。

而对秦琅来说,把技术共享出去,使的竹纸和油墨的供应量大增,印刷的成本也就自然大降。

这比起崇贤馆自己研究技术,自己建造纸坊制墨坊、印书局、书店来,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更关键的还是保证了规模,而规模化自然是降低成本的最好方式之一。

啥技术都握在手里,啥事都自己来干,这必然导致的是规模难以扩张,管理成本等也将极大提高。

那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更何况,通过这种利益共享,秦琅还达到了他把山东军功新贵们密切联系起来的目的。

悄无声息的布下伏子,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一颗颗现在看似无用的闲子,其实都是大有深意。

所以秦琅才并不会太在意书局定高价赚钱,他要的是控制权。

就如后世那些互联网大佬们一样,他们才不会在意开始赢不赢利,也不在意烧钱,他们要的只是市场率,只要这个市场率烧上去了,那么烧再多钱都值得,再一个就是前景。

前景好,再把市场率烧上去,多少钱都值得,多少钱都有人愿意抢着送。哪怕亏他个十年八年的,可市值都能越烧越高,越亏钱越值钱。

这是一种互联网的思维,承乾还太年轻,不懂。

李世民则考虑到的是雕版印刷书籍将带来的深层次的影响,所以他要求秦琅给他一些时间安排。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集贤书店正式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