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忠,哪怕是死。
绝境中的孙传庭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向朝廷告急求援。
这已经是大明朝最后的主力,崇祯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拿不出援兵。
就算是有援兵朝廷也调度不灵,因为大明的财政已经烂到家了。
除了让附近州府想法子解围,崇祯皇帝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大发雷霆,然后把战局不利的原因推到臣子身上。
“自朕登基以来勤勉政事,无不临渊履薄战战兢兢,三更不眠五更披衣,偏偏就有些没有天良的臣子耽误国事……”
老实说,崇祯绝对算是个勤奋之人,整个大明朝也没有他这么兢兢业业的皇帝。和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上朝的惰政之君万历相比,崇祯可以说是勤奋万分。
可是,如今大明朝的局面和万历朝相比也要糜烂百倍。
太极殿上的君臣都搞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太极殿上大大小小的臣子并没有想方设法的挽救危局,而是异口同声大骂曾经为大明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孙传庭。
“嚣张跋扈”“纵容下属”“少勇无谋”这些都是轻的,甚至有人把孙大将军的家事都拿出来大骂一番。
如此作为,作为皇帝的崇祯丝毫也没有感觉到吃惊,甚至已经麻木了。
明朝官员,尤其那些自认清流的文官,最擅长的就是口出大言。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辞唯恐不惊人。
一个个口若悬河的大骂孙传庭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落水狗,好像他比李闯更可恨。
由于当时通讯方式的落后,孙部早已被李闯击败,其本人也在乱军之中失踪。
要是这些文官们知道老孙失踪而不是战死,只怕叫骂声能再提高几度。
武人的责任就是四下救火,文官的义务就在后面指摘,已经成习惯了。
骂归骂,总是要想法子找个补救的方略出来,于是有人开始动辽东军的脑筋。
调集精悍的辽东军入陕这样脑残的想法居然也有人随声附和。
好在崇祯还没有傻到这个地步。
可是那些吐沫星子溅起半天高的文官不依不饶:“满洲精锐已尽歼,满酋皇太极已伏诛,建州战事将毕……”
啥?皇太极伏诛了?我怎么不知道?
崇祯皇帝也纳闷呢。
不管怎样,皇太极死了对大明来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皇太极一死,满洲必然陷入争夺最高领导权的内乱,更重要的是可以趁这个机会调动用银子堆起来的精锐辽东军回来救火。
内阁大学士李建泰急忙命人去翻找新近递上来的奏折。
杨廷麟的捷报确实鼓舞人心,但是阵斩皇太极这样未经证实的好消息实在叫人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