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青衣文士也是相当大包大揽道:“这事无妨!桑先生家小公子确实聪敏——不过请老师胡毋生收下弟子就不太可能了。老师如今年纪大了, 没有精力教导新弟子, 且不喜挂名收徒的事。”
说着又赶紧补充了一句:“不过在下几位师兄也是极有名气的儒生了, 请老师安排一番,小公子求学之事自然顺顺当当。”
在华夏古代轻视商人的传统下,商人家庭有钱之后总希望能培养出几个读书人,然后当官从政什么的。此时桑家就是如此了,这一代桑家家主有三个嫡出儿子,其中老大自然要继承家业,这是家里的根本!
然后再看老二和老三,读书这个事情老二没有什么指望,从小就能看出不是这块料!只有小儿子表现的十分灵光,让桑家家主看到了希望!
家族嫡系如果能出做官的,这对家族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所以桑家为了这个小公子读书的事情都做了一定努力。
刚刚启蒙的时候还好一些,找来耐心细致一些的读书人教就行了。但是启蒙过后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此时读书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不仅仅是读书,如音乐、算术、驾车等等技能都要有所涉猎。
更重要的是,拜一个正经老师,这才能拿到相应的政治资源!
此时还是典型的学者从政,进入政坛最简单也最常见的办法就是进一个好学派、拜一个好老师。若是自己学习成绩好,又有心从政,自然有的是资源推着走——来自学派的、来自老师的、来自同门的。
相比之下,桑家虽然有钱,可在政治资源上真是很难帮上一点儿忙!
去年的时候桑家家主长子在临淄结识了胡毋生门下的许先生,对其相当照顾。等到两人关系亲近到一定程度之后,桑家长子便说出了自己的请求——想让自己的亲弟弟能在临淄拜一个好老师。
许先生当时就大包大揽地答应了下来。
他本就是儒家的人,而儒家收徒本就宽松许多。再者说了,桑家也是大商人,这样有钱的人家可不比平头老百姓,能量要大得多!他家的子弟入了儒门,对自家学派也是有好处的。
父亲和许先生正等着去见儒家公羊学派的领袖胡毋生,桑家幼子桑弘羊只能百无聊赖地盯着脚尖看。其实他不太喜欢儒家的道理,他最喜欢的是法家,当然了,相比法家他或许更喜欢经商。
只不过父亲、母亲、兄长都希望他读书做官,为了他读书的事情奔忙了许久,他没办法张口说自己不愿意。而且偶尔他也会想,当官儿也不错,威风的很呢!
正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刚刚过来了一次,然后又急匆匆走掉的‘秦先生’回来了。
“老师正在招待不夜翁主和一位公孙先生,不过也不要紧,让你们直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