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玄幻小说>斗罗:神王与主神之子女下界> 第42章 退避三舍成语由来

第42章 退避三舍成语由来(2 / 2)

入道德陷阱。虽然春秋无义战,讲仁义的宋襄公和晋文公还是熟人,而且当时与宋襄公争霸的正是楚成王本人。但是在做人做事占据个理字显然是有益无害,尤其是双方实力较为接近的时候。

主动后撤又给楚军设下了道德陷阱。晋军的主动后撤,维护了晋文公讲信义的名声,同时让晋军的后撤不会使士气下降,因为这是讲信义知恩图报的表现。而晋军的后撤又给楚军设下了陷阱,如果楚军不追击,则晋、楚两军算平手,而晋军的后撤得到了讲信义的好名声,而且维护了自己之前已经取得的外交成果(引起战争的小国都倒向了晋国,秦齐两强也与晋国结盟)。如果楚军继续追击,则会陷入“下克上”的陷阱,因为晋军已经礼让后撤,楚军再追就是得寸进尺,而且按照当时的礼仪,晋国是国君亲临战场,楚国则是臣子领兵,晋国以国君礼让臣子,而楚军再追,就是臣子追击国君,这就是“以下克上”不讲道理。

由此可见,晋文公的主动后撤,维护了信义之名,而楚国主将子玉穷追不舍,则是以下克上,不讲道义。这样一来,晋文公的退避三舍在这场战争中使晋国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战役战术层面:晋军的后撤从战役战术层面也有一定的考量,首先主动后退,是避开楚军的锋芒,使楚军上下有轻敌之意,特别是楚军已经在多年的争霸战争中难逢敌手。其次主动后撤是既定策略,后撤之时也已选定了预设的战场,晋军就能以逸待劳,严阵以待。而楚军则被晋军牵着鼻子走,战场是敌军预先选择,自身情况不熟,后来果然中了埋伏。而且轻敌导致楚军反应迟缓,在战斗力较差的盟军被击败后,没有及时支援,而是死抱着中路进攻,结果被晋军各个击破导致惨败。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