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仗着读书好就心高气傲拿鼻子看人的,但那孩子读书的确是不错的,要不然,秀才老爷也不会看中他做女婿。
她也嫌弃大儿子读书读了二十几年全是读白书,没有一点大用,但对于张老豆常说大孙子将来肯定会读出路的话,在心里也是有点认同的。
就算不能当官啥的,但应该是要比他老子能耐,至少考中个秀才以后当个教书先生也行的啊!
可这好好的孩子,这脑子进水了还是被猪油给蒙了心咋的?
竟然跟个寡妇勾搭在一起,咋这么想不开不要脸不洁身自好呢!
还真是歹竹长不出好笋来,这话顶顶的没错了。
老邓氏不禁笑话,自己也占了一半的歹竹咯。
摇摇头,抬步继续往村长家院里去。
唐老爷子和村长就在堂屋里烤着火,一边听着亮堂的东厢房里唐明德教唐文认药材的声音。
早也听到了村里人说热闹,说张松这事,也正摇头感叹呢,好好的一个读书苗子,怎么走了这么一步棋?
读书人,名声可是最重要的,如今传得这么热闹,那是压也压不下去的了,满镇上人都知道了的事,能轻易就被淡忘了去?
张松往后不再走科举这条路还好,被人说说就说说,顶多就是丢丢脸而已。
但倘若张松接着走这条路,往后不管是中了童生还是秀才,只要别人一说起他,都会有人唱起这曾经发生过的事的。
想做官,那是要先经过清查的,查祖籍查过往,问询乡邻此人自小到大的事。
到时候,有少时跟寡妇勾搭在一起的这个名声,那可是叫人诟病的。
这人呐!
村长忍不住摇头,就看见老邓氏进了院来。
老伴和儿媳在厢房做绣活,村长便忙起身来招呼人进屋去烤火。
老邓氏进去,先喊了一声唐老爷子,才就着小板凳坐下。
村长以为她是为张松的事来的,正要说这就出去吆喝一声,让村里人都收口,别说这个事了,到底是一个村的,没有说自村人的笑话的理。
老邓氏却先一步开口,“大友叔,村长老哥,我来是有个事想麻烦你们二位的。
我一共四个儿子,满村里也没有我家儿子多的,这些年,大房三房都在镇上,说是没分家,其实也跟分家了差不多。
眼下老豆中风瘫着,有些儿子,有也跟没有一样的,我就想着,趁着我身体还利索,把这个家给分了,就定在明儿,我也知会他们了,还请明儿大友叔和村长老哥一起去我家,做个见证。”
分家?
村长父子俩听着,不由对视一眼,琢磨着老邓氏这话,想着张老豆瘫了,大房三房也很少回来关心看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