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43章 寒门士子

第143章 寒门士子(3 / 4)

的考验,从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来,从此他们从思想和处事能力上都会出现巨大升华。

那时,这些寒门士子从原生家庭带来的短板就会被完美的补全。

等到这些寒门士子再回到南京,面对那些贪图享乐而留在了南京的世家子弟,就是一种降维式的碾压!双方无论是从思想高度还是意志品质,或者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到那时候,像复社这种社团就再不会有生存土壤。

所以,崇祯是真的没把复社放在心上,来南京这一个多月,他甚至都懒得出面干预,而只是静静的等着这些公子哥自行分道扬镳,哪怕他们没有分裂,再然后一个都不肯北上,那也没什么,一群官宦世家子弟而已。

这一个月汇聚到南京的寒门士子已经超过八千。

加上国子监的两千多个学生,总人数已经过万。

今天竖的“升官发财”“贪生怕死”两面大旗肯定会劝退或吓阻大部分士子,但是以崇祯的估计,差不多会留下四千人!

崇祯的心理底线是留下三千!

只要有三千士子留下,也就差不多了。

因为北伐军组建之初,也只有两千多黄埔学生。

只要有三千士子留下,崇祯就有信心将这三千人打造成三千颗种子,然后以这三千颗种子孵化出一支新军及一支清廉自律的新式文官队伍。

等这支新军遍练成型,等这支新式文官队伍打造成型,大明也就该真正复兴。

整个仪式一直持续到次日中午时分,在这期间,崇祯除了吃饭解手就没歇过,这个环节他只想亲自负责,不愿意半点假手他人。

最终的结果,远远好过崇祯的预期。

崇祯的底线是三千人,但是最终有六千多士子毅然决然跨过生死门。

对那些选择留下的士子,崇祯也没有恶语相向,反而勉励其中已取得举人资格的士子抓紧时间温习功课,争取在恩科金榜题名。

勉励了一番,崇祯便带着六千多士子往北开拔。

朱慈烺带着留下的士子,一路将崇祯和北上士子送到了燕子矶码头,依依惜别。

直到崇祯和北上士子搭乘的渡船已经驰向北岸,消失在茫茫烟雨中,朱慈烺才带着有些失落的心情回到了南京城内。

在返回南京的士子中间,就有侯方域和陈贞慧。

看着远去的渡船和士子,两人的心情也很复杂。

复社四公子终究决裂了,方以智、冒襄还有顾杲他们跟着崇祯走了,侯方域和陈贞慧等人却选择留在南京的温柔乡。

侯方域一回城就立刻往媚香楼而来。

因为这几天勤王士子一直呆在一起,不得擅离,所以侯方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