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强行比赛,甚至可能出现危险状况。
侧面,也就能够看出印第安维尔斯的天气状况和比赛环境了,方方面面都能够和墨尔本的酷暑相媲美。
无奈之下,科维托娃只能选择退赛。
短短数个小时之后,印第安维尔斯就已经跟进,眼前的丁香矮墙再添一个人形广告牌。
视野里,一马平川,几乎看不到三层以上的建筑,一眼就能够眺望到天际边的地平线,模糊而淡然,天空与地面连成一片,淡蓝色与金黄色丝丝入扣地彼此渗透,层层晕染,勾勒出苍茫世界的一抹绚烂。
来来往往的球迷,络绎不绝,角角落落都能够看到兴高采烈的身影三五成群,自由而肆意地徜徉在风中。
恍惚之间,仿佛进入摇滚音乐节现场一般。
蔚为壮观。
高文脑海里却有一个疑问,“那塞琳娜和维纳斯拒绝参赛的那些年呢?组委会会在这里放置她们的人形广告牌吗?”
毕竟,当年威廉姆斯姐妹是因为严重的种族歧视泪洒当场,而且组委会的后续处理非常非常糟糕,难以令人满意,这才导致她们发誓再也不会踏入这里参赛,这段历史绝对不光彩。
那么,组委会如何应对呢?
桑普拉斯微微愣了愣,然后就笑了起来,“你就是一个鬼机灵,净关注这样的事情。”
但吐槽归吐槽,桑普拉斯还是认真想了想,“放。组委会还是放的,每年都放。”
“不管威廉姆斯姐妹是什么态度,组委会都必须将自己亲切友好、诚恳道歉的态度摆出来,姿态要做足。”
“而且,他们私底下每年都在接触她们,持之以恒地邀请她们回来参赛。”
高文并不意外。
这些年,印第安维尔斯的发展如火如荼,“阳光双冠”的人气和声望,隐隐已经能够和四大满贯齐名,背后就有印第安维尔斯主委会的推波助澜,同时,他们现在也是四大满贯之外最赚钱的一项赛事。
于是,也就不奇怪,威廉姆斯姐妹时隔十四年之后,重新回到印第安维尔斯参赛了。
不由自主地,高文就产生了一些兴趣,“印第安维尔斯的赛事总监是谁?”
不久前在墨尔本,高文结识了澳网赛事总监泰利,这是一个人物,同时也是澳网走向全面复兴的第一功臣。
赛事总监,是否就相当于大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桑普拉斯马上就明白高文的潜台词,“如果你认为印第安维尔斯赛事的成功,是源自于赛事总监的话,那么你就猜错了,真正的幕后功臣是赛事老板,拉里-埃里森(larry-ellison),塞琳娜就是他三顾茅庐亲自邀请回来的。”
高文眨巴眨巴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