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质量下滑的机会,连续展开进攻,反手发挥如有神助,连续击打出两次惊艳的回球,并且依靠高文一次反手回球长出底线,率先破发,取得领先。
“3:4”。
只是,第二盘由高文率先发球,所以比分差距没有拉开,情况看起来并不严峻。
对此,高文并不意外——
准确来说,高文正在期待着如此局面。
抵达印第安维尔斯之后,高文就一直在调整状态,环境因素是一回事,输给费德勒和击败维纳斯两场比赛的节奏差异则是另一回事,长途奔波辗转则进一步加剧细节的偏差,这些全部都需要慢慢调整。
仅仅依靠练习,还是不够,高文需要感受到比赛的压力和冲击,通过实战将状态一点一点调动起来。
否则,进入后面的深轮次,面对世界排名前列的球员们,这些细节,往往就是左右胜负的关键钥匙。
落后,这意味着对抗强度的上升,同时也意味着状态的全面调动。
高文需要这样的考验。
可以这样说,来得正是时候。
刚刚被科尔施雷伯破掉的那个发球局,发球质量的下滑是起点,但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球质的波动——
落点、旋转、力量等等,没有能够有效压制住科尔施雷伯的反手。
在反手方面,科尔施雷伯和瓦林卡是一个路数,尽管整体实力稍稍逊色一筹,特别是变线的能力,但爆发力毋庸置疑。
科尔施雷伯是一个瞬间爆发能力非常出色的球员,这也是他能够两次击败德约科维奇的关键。
于是,对阵科尔施雷伯,线路和落点分配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因为必须抑制住他起手爆发的机会。
这也是费德勒最擅长的能力,不仅能够强强对抗之中顶住科尔施雷伯的冲击,而且还能够绵里藏针地隐藏变化。
截止到2015年,科尔施雷伯和费德勒一共碰面十一次,但仅仅两次在草地赛场各抢下一盘,差距明显。
同时,侧面也能够看出来,科尔施雷伯的瞬间爆发力,在草地上确实能够释放出巨大能量。
前一局,高文刚刚遭遇破发。
下一局,高文立刻做出调整。
短短九十秒的局间休息,就已经足够。
在科尔施雷伯的发球局里,高文从接发球就开始做出调整,从旋转和速度入手,绵里藏针地调整节奏。
同时,对回球落点也提出更多要求,并不是一味追求深区的压制,因为这样的话,一来缺少变化反而是科尔施雷伯喜欢的击球节奏、二来持续深区压制容易越来越极端导致自己的失误,这显然不合理。
深浅结合,旋转变化——
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