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厢房里,便传来断断续续的读信声,卫妈妈先开始读,在某个字上卡壳了,阿昀一歪脑袋继续跟读。他认识的字多,基本能读下来,但他偏偏读一段,到简单的地方停下来。简单的字卫妈妈认识,她继续开始读。
卫嫤的家书很厚,从京城到西北,一路所有见闻都被她记下来。到酒泉郡后的第一封,她更是把晏家村和韦氏迁坟一事全都写进去。
阿昀跟着兄长一路从凉州走来,沿途风景他都见过。遇到卫嫤写得不太详细之处,他便叽叽喳喳对卫妈妈解释一通。他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能把信中那寥寥几笔扩展成活灵活现的景象。一个月来,跟着卫嫤的家书,又有小导游阿昀在,卫妈妈游历了大越半壁江山。
今日这封家书一如既往,讲到韦氏迁坟时,小家伙脸上满是激动。
而激动过后,最后一点内容却让他费解。
“栗米我知道,爹和继母从小就吃这个,可好吃了。”
卫妈妈摸摸他小脑袋:“那阿昀吃什么?”
“我吃玉米,酒泉乡下管它叫棒子。栗米和玉米磨成面后,味道其实差不多,就是玉米口感有点粗。”
解释完,阿昀疑惑道:“伯娘,我看不明白。为什么阿嫤姐姐要管栗米叫小米,还起了“六福盈门”、“八珍贺喜”这样更奇怪的名字。
最后一段并不复杂,卫妈妈一打眼就看明白了。
“是因为晏家村产的栗米好,昀哥儿看,特别的东西总要有特别的名字。就像咱们桌子上这套茶壶茶碗,比街上卖大碗茶的商人所用之物细很多,所以它就叫景德镇官窑青花瓷。”
阿昀有些明白,但他仍旧心存疑惑。
晏家村是他住最久的地方,那里出的栗米真的跟其它地方不一样?
现实很快给了他答案,卫妈妈打开包袱,里面果然是两袋样品。一只袋子扁些,一只袋子长些。扁些的是六斤装,她那剪刀小心地剪开个口,一粒粒色泽鲜亮颗粒圆润的小米倒出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股子特别的米香。
命下人拿到厨房熬了粥,等她重温完家书,散着热气的小米粥上桌。
在四合院帮佣几十年的婆子啧啧称奇:“妈妈,姑娘可真是孝顺您。大老远寄回来成色这么好的栗米,比咱们在城西米行买的,专给京里达官贵人吃那些还要好。放锅里熬不了多久,香味就出来了,而且都不用放糊糊,粥就又稠又香。”
卫妈妈唇角泛起笑意,拿勺子一搅,粥并没有放那么多米,但喝道嘴里就是有股浓郁的味道。经营米铺多年,她对粮食多有了解,从一碗粥就能看出来,女儿寄来的绝对是上好的栗米。
不对,现在应该叫小米了。
“好好喝,比我在家里喝过的还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