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3 / 11)

上,静静听李和传达都督府送来的消息。

因河间府实是灵州战力最强的军府,又地处要冲,称得上是灵州北面的屏障,故而李都督向来不吝啬与这位心腹属下分享朝廷内外的各种动静。李和又将整个河间府经营得犹如铁桶一般,对每个武官都交付了信任,因而每回议事都会让他们尽数前来。当然,此举也有提拔锻炼谢琰之意。不然,他这位最年轻的校尉也得不到这般机要议事的机会。

“如都督所言,朝廷确实正在准备攻伐高句丽。据说乃是新罗遣使而来,状告百济与高句丽合谋取其百余城镇,意图断绝其通往大唐的要道,请求大唐为其主持公道。圣人遣使往高句丽,命其停止征战新罗,却遭其拒绝,故而大为震怒。”李和展开舆图,指向河北道之东北的半岛附近那一片空白之地,指明高句丽、百济以及新罗的位置。原本这几个边境小国与他们这种远在灵州的军府没有任何干系,但属下们尚且年轻,谁知他们日后将会升去何处,对这些边防要事可不能一问三不知。

“远征高句丽,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按理说,此事应当捂得紧紧的,怎么眼下就将消息传了出来?如此岂不是让高句丽早做准备?”郭巡与何长刀对视一眼,两人都是老谋深算之人,自是片刻之间便觉得似有所得。

“消息传出,自是为了生出威慑之意。”慕容若接道,“若那高句丽是识相的,便应该立即遣使前来告罪。大唐不费一兵一卒,便能震慑周边小国,这就是所谓的‘上兵伐谋’罢。”他私下和谢琰钻研各种兵书已久,又是吐谷浑王室中人,眼光自是与常人大不相同,经常能一针见血。

“听闻高句丽如今是权臣当政,此人既然骄横无比地拒绝了大唐遣使,便不可能因得知大战在即的消息而退却。说不得正张狂之极,想借着击败大唐入侵河北道呢。”谢琰道,“此战关系大唐的威势,不可回避。否则,便是纵容了高句丽的狼子野心,它与百济灭新罗之后,一定会掉头对付大唐。北有薛延陀,东北有高句丽,若是他们联合起来发难,到时候北疆便危矣。”与高句丽大战,当初便拖垮了前朝。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取得辉煌的战果之后,这种战败小国却只需一封轻飘飘的告罪文书,便能令朝廷抬手放过,不再与他们计较。不过几十载后,复又卷土重来。这种反复小人之国,其危害虽比不得北疆那群游牧胡族,却也委实祸害不小。

想到此,他拧起眉,抬眼望向舆图:“如今若是东征高句丽,必定征召河北道河东道的军府为主力。都督让咱们知道这个消息,便是须得防止薛延陀异动?如果薛延陀趁着东征高句丽之时南下,定是直取兵力空虚的河北道与河东道,关内道与陇右道倒是应当防备西突厥才是。”灵州夏州凉州等地,数十年前便曾屡屡受突厥袭扰所苦,甚至一度被突厥侵占。如今视薛延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