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急不得,要寻一个妥帖的,很难。孙母一边等消息,一边还要没命的做活计,糊口真是不容易的事。
大概是过了两个月,里正娘子给找了个人选,在青河村的北部,靠着后山的一户人家,这位是去年妻子生病去世,留了一女、一子,家里条件不错,水田也有二十三亩、旱地十亩,更不错的是,本人还是位手艺不错的木匠,虽然年纪比孙母大五岁,但这时候要找,还是他的条件最为不错。
孙母见了一面,女子再嫁,没有那么多的计较,俗话说‘一嫁看父母,二嫁自身来’,两人觉得彼此合适,也就答应了。没过几天,孙母就跟了这位姓周的,依靠着生活。
········
“瞧瞧,那才是亲孙女呢,你这丫头要我说几遍,让你少做点,你做再多,还是拿不到钱!整天没个闲,抢着做这做那的,她们绣花卖钱的,我说了让你跟着也学点,哼,那老东西当没听见似的,根本就没把你当事儿,你这还起劲,被欺负到家了也不吭声!”孙母看见周彤头上戴的铜质纹花簪子,问了周海,说是她奶奶给她买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拉了孙惠就是一通数落。
这还要牵扯到之前的一件事,周奶奶以前年轻的时候做过绣娘,刺绣的手艺很好,现在每个月绣绣东西,也能有个百多文的收入,这还是因为眼睛不好的缘故,以前就是靠着这样的本事,为儿子积攒了凭多的家业。她只有周海一个子女,对于儿子的唯一女儿,更是没有不教的。孙母本想着让孙惠也跟着学,有了这好手艺,将来出嫁的时候也是一个条件,和周母说了声,谁知道周母当没听到,根本就不搭理,为这,孙母呕了很长的气,现在想想也不舒服。
孙惠知道母亲是为自己好,但她确实不能这么的面皮,她清楚的知道,自己与周家,说起来没有多大的干系,连亲戚都不算,周家能接了她姐弟俩一起住,吃食也供着,可以算是过的去。她不停的劳作,不过是为了报答周家的接纳。至于刺绣,她是想学,但也知道,这古代的手艺,都是不外传的,哪里能够白白的让你学了去。周奶奶不愿教,孙惠也没放在心上。
见母亲确实不高兴,孙惠过去安慰:“娘,您也知道我这手,笨的很,太精细的学不来!况且,您不是会织布吗,我也跟着学了,现在也能织了,每个月总有些收入的。”男耕女织,女子织布,也算是一种正常的补贴家用的方法。而且要说明的是,正常小户人家,根本就不会去买步的,都是自己织布做衣服,但这种布料并不上色,所以在村里常见的就是那种暗沉灰色的土布衣服。
女儿的性子,孙母能不了解?知道说了也不会听,这么些年也说够了,白了眼,点了女儿头:“你呀,迟早有你后悔的时候,看到时候你怎么哭!拿去,这些钱也去镇子里买个簪子戴戴,小女孩儿就得打扮漂亮点。”从袖子掏出荷包,倒了一把铜钱,给了女儿。
看着娘手里的钱,孙惠无语,知道这肯定是从继父手里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