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节(6 / 6)

不明白,更何况对中国文化略懂皮毛的老外?

其次,寻找与美国价值观相近的外语片是奥外的动物本能,奥斯卡外语片当然也还是奥斯卡的品味,那就是小人物看大世界,一部典型的美国历史剧,或战争片,往往都是以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作为主角。中国历史电影最喜欢的事就是重拍某段强大的历史、重新饰演某个著名的人物,这和奥斯卡的评委是严重不符合的。

第三,那就是亚洲和美国离得实在太远了,你说隔着重重大洋,人家美国人怎么读得懂你电影的内涵?要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片子说不定美国人还能理解,那是因为人家是一个世界的,世界观相同。

可是问题是美国是第一世界,中国是第三世界的,这么大的差距会体现在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就像让金字塔的顶端人去理解底端的人,实在是很难。

那么亚洲人想要冲奥,唯一的途径就的激起美国人的同情心。

比较典型的是最早一批拿到奥外提名的国产电影,张艺谋的《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对遭受封建压迫的女性表示同情;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控诉□□的一段肯定看得奥斯卡评委们拍手称快。

但是随着商业电影的发展,国内具备批判价值的电影越来越少了,外国人也就越来越不能接受了。广电开始选送《英雄》这类大片,但是得到提名也只是靠明星和公关,拿到大奖的可能性很低。

所以目前国产本土电影很难再像90年代初期那样被频繁的提名了。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赛是奥斯卡皇冠上的宝石,尽管看起来它像是被掩埋的宝藏。“最佳外语片”面向的是全世界,每年都有70多个国家提交电影作品参赛。

大家都差不多,没有所谓的特别强势的“种子选手”。如果有所谓的“热门”,一般都是那种很多人都看过的影片,在美国有大规模发行,或者是其公关活动比较频繁。

白水如果想要冲击奥外,那么首要的基准就是必须满足奥斯卡对外语片的口味和需求。

在白水把剧本给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敖厂长看了之后的几天,敖厂长迫不及待地打了电话给了白水。

在电话里,敖厂长显然十分惊讶地说道:“约翰逊女士,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民国剧情电影,结果,这……原来主角竟然是两名男性!”

白水很淡定地回答他,“准确的说,是两名男性和一名女性,怎么了?”

敖厂长的语气十分嗫嚅,似乎不太能够接受也带着些复杂的语气,“这部电影我觉得广电总局不太能够通过,这题材……太……很大的可能是这部电影最终无法在国内上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