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人,得加钱> 第六百零六章 大人再审审

第六百零六章 大人再审审(3 / 5)

按一两银子购买力折算,老杨一年养廉银也有大几千万的。

具体就是养廉银究竟给多少,要有个标准参考。

老杨不愧是干过总督的,一听就明了,立时指出可按官员年终考绩制订对应的工资。

如考核上优,则顶额拨给。

如考评一般,则中额拨给。

考评特差的,按最低拨给。

过往地方官员养廉银实际都是上面一级衙门拨付,如此存在大量弊端,很容易产生权钱交易。

比如,上面是全额顶配给下面发养廉银3000两,问题是下面未必能拿到全部,可能只拿到2000两。

还有一千两哪去了?

问题便出在这里。

不透明。

今后工资发放统一收归布政使司,由布政使司衙门根据地方官员一年表现评绩,再对照标准报总督衙门核准发放。

“对,就是这个意思。”

老官僚就是好,一点就透。

按他的新规定执行,每年就能省下不少财政工资开支,另外则是将全省官员的“经济”命门捏在他这个总督大人手中。

往后,直隶全省官员吃的就不是朝廷饭,而是贾大人的饭了。

要是贾六搞出银元来,那便是直隶百姓连同当官的花贾大头,吃贾大头,用贾大头。

经济一下就活跃了。

不过杨景素很快就意识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如果将工资发放全部收归省藩库,那就会造成工资拨付不及时的问题。

对于品级较高官员,工资发放不及时不会太影响,但对于品级较低,尤其是在清水衙门,实际一线工作的官员而言,那可就比较惨了。

贾大人是什么人?

别人想到的,他早就想到了。

很自然的拿出直隶银行这一方案。

也就是以总督衙门名义于各县设立“银行”,所有官员工资发放都经过银行代办,并且地方上缴赋税也一律通过银行上交,地方水利河道之类的工程款也由银行发放。

暂时没有提出“吸储”这一概念,乃是要等“银行”这一新生事物为官员熟悉,并具备权威之后再行推广。

这一点同四川银行又有不同。

直隶有一百多个县,那就是要建一百多个银行,再有府行、省行,少说要建两百个。

连带着银行人员,护卫人员,和各级官府的对接等等。

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涉及到的不仅是民政,更有军队这一块。

“下个月先在保定试点,人员编制这一块从藩库先调一批,一边建一边培训.”

贾六在那滔滔不绝同老杨说了半个时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