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实在是太难看了,他不能接受这种死法。
“要不说是笑话呢?”林辅成倒是颇为自然的说道。
“好嘛,还是最新篇幅的。”朱翊钧翻动着这本书,里面关于他的篇幅很长,已经写到了最新,紧跟时事。
三娘子认领了一个女儿,这是报闻朝廷的,领养女儿,就是打定主意了,绥远布政使是流官,不是世袭土司,三娘子连养子都不领养,而在这本书里,三娘子这个领养的女儿,是跟皇帝秘密生下来,大家都叫那女儿四公主。
真就是紧跟时事,连什么时候怀的都有非常明确的时间线,有一年三娘子入京送羊毛遇到了大雪天,那会儿没驰道,只能在京师过年,就是那一次怀上的,孩子是在京师秘密养大的,挺过了最容易夭折的年纪才带回草原。
“这书里的逻辑居然还挺完整的。”朱翊钧看完了整个故事集,也不得不承认写故事的人逻辑非常缜密,因为三娘子的政治立场是完全和解派,就是大明和草原融为一体的和解派。
政治是很复杂的,每个人在洪流之中的决定,都是跟世势紧密相关联的,要理解政治活动和立场,需要庞杂的信息,而这本书从另外一个通俗易懂的角度上,理解了大明攻伐草原的若干问题。
这本书回答了几个问题,第一个三娘子为何在在入京面圣后,铁了心的要跟着朝廷走,真正的原因是国力的转变,三娘子看到了地基上的皇帝时,就知道天变了,但书里言简意赅的总结为:因为三娘子是皇帝的情妇,简单粗暴。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大明攻伐俺答汗的时候,三娘子为何按兵不动,等到板升城被攻破的当天就迫不及待的投降,真正的原因,自然是大明天兵天将的强大实力,让人无法抵抗,同样也是为了践行完全和解的主张,这是和解派的合力,不是三娘子一个人的决定,但书里总结为:三娘子是皇帝的情妇。
第三个问题,朝廷攻取了绥远之后,居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选择了设立绥远,而后推行王化,三娘子仍然是绥远地方主政之人,活跃在政治活动中,大明投入了超过三千万银开发矿山和驰道,大力推广定畜,而非游牧,大明为何要花费如此巨大的成本进行王化。
真正的原因是大明为了边方的安定,为了绥远的矿产,书里总结为:三娘子是皇帝的情妇。
还有比如羊毛生意为何归三娘子统一分配?因为大明发现草原人算不明白账目,三娘子能算明白,算学对一些人而言,就跟天书一样,而书里总结为:三娘子是皇帝情妇。
总之一句话,一切都因为三娘子是皇帝的情妇,让事情变得充分的合理了起来。
而三娘子是皇帝的情妇这件事,在草原人看来,这就是皇帝王化草原的诚意。
是的,在草原人看来,这就是诚意,书里不吝啬任何溢美之言,夸赞了三娘子和皇帝这段关系的美妙,夸赞了大明皇帝金口玉言,说到做到,不让自己的女人受委屈,也让草原人不必担心皇帝出尔反尔。
因为恶劣的环境,草原上的收继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