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11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第811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3 / 7)

修好的万历本大明会典,呈送到了御前。

当然仅仅是贺表,大明会典一共228卷,一股脑堆到陛下面前,这廷议也没法进行了。

大明会典万历本,是张居正的最大意难平,他是大明会典的总裁,他希望大明会典修好,能成为大明普遍遵守、认同的成文法,让新政有了法理的基础。

成文法非常重要,这是社会共识本身,尽管它有这样那样的妥协,但依旧是万历维新的法理本身。

万历十五年初就已经完全修订完毕,但迟迟没有呈送预览,是在等待税法修好附录。

朱翊钧拿着手里的贺表,对着月台之下说道:“朕在万历初年就开始亲事农桑,是为了让万民填饱肚子,这是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

“其次,今年起,大明国朝定下了丁亥学制,九龙大学堂和师范学堂已经开始营造,不断的推动普及教育,哪怕赔再多的钱,也要做,而且要做好。”

“再穷不能穷教育,有了大量的人才,生产力才能不断的发展。”

“最后,就是朕在纵容百姓们反抗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如果衙门不管用,就像杭州罗木营、台州佃户、教谕沈仕卿、就像宁都、瑞金、宁化三县的百姓一样,把事情闹大。”

“这三件事,是朕日后仍然是朕最主要的工作,万历本《大明会典》把这三件事写进去。”

朱翊钧谈到了三件十分具体的工作。

第一件是吃饭,即保障食品供应,这件事看似很难,但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大明只有一亿三千万人,大明土地只要不抛荒,不会有大规模饥荒发生;

万民拥有吃饭的权力,食品权。

第二件事是万民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受教育权,是有普遍共识的,熊廷弼一个放牛娃,是认识字的,在年景好的时候,熊廷弼也读过几年书,认识字;申时行是寄养在舅舅家,当了状元才改回了申姓。

要让孩子读书,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哪怕是考不中功名,读书明理,儒家讲修身,其实就是活明白。

金榜题名时,洞房烛夜,就是大明百姓最重要的两件事。

第三件事,是反抗有理,遭受了不公,可以用各种方式反抗,尤其是一个集体对另外一个集体的压迫,这种反抗是天然正义的,但同时是严重违反了儒家传统叙事的,即官序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

比如朱翊钧就对尼德兰地区北同盟反抗不公,抱有极大的认同,当然,认同归认同,想获得大明帮助,拿出真金白银来。

生意是生意,认同是认同,不能混为一谈。

儒学士其实非常反感这种反抗的天然正义,但又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万民的反抗权和受教育权,是强制绑定在一起的。

朱翊钧骂贱儒,就像荀子这个儒家先贤至圣骂贱儒一样,是儒生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儒生,是积极拥抱变化,甚至是变化本身。

事实上,历朝历代,农户们揭竿而起的时候,往往都有读书人的影子,而且是浓墨重彩,比如朱元璋手下第一功臣,李善长、刘伯温等等谋士,没有李善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