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12章 使桑梓得其惠,贫富不致悬绝

第812章 使桑梓得其惠,贫富不致悬绝(6 / 7)

开私门的衣食住行供养,但也离不开治安、交通、医疗、教育等等公共资源,这是公门提供的便利。

公利,是朝廷税赋使用的直观体现,每个人都享有,不代表它是免费的,朝廷需要费巨大的社会资源,维持公共服务的运行。

普及教育不代表廉价教育,为了普及教育,大明朝甚至要压上所有的营收,丁亥学制已经开始推行,新的学制之下,大明万民接受的普及教育,其高昂的成本都是由朝廷和地方衙门承担。

但是自由流动,就代表着地方高昂的投入,注定血本无归,费了巨大心血培养的人才,会向九龙大学堂、会向沿海更加发达的地区流动。

内地衙门承担了基础、普及教育的成本,却没有换来回报,而沿海发达地区享受了人口自由流动的红利,尤其是人才的聚集,却视内地为负担、包袱。

长此以往,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就会让大明反对大明的撕裂,更加严重。

这就是徐成楚反对普及教育和人口自由迁徙流动的原因。

要么把普及教育的成本,让学子承担,要么不允许过度自由的人口流动,把人才留在本地,建设本地,减少发展不平衡。

即桑梓得其惠,贫富不致悬绝,方为久安之道。

“徐爱卿,你的意思朕完全明白了,朕也很赞同你的想法,但是,若惧波涛而塞九川,非朕之所愿也。”朱翊钧坐直了身子,十分严肃的说道:“堵不如疏,这是自古以来的经验。”

“你看待问题有些过于片面,只是以静态去看,事实上,看待问题,不能如此静态的去看,将内地和沿海,二元对立,而忽略了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本质。”

“更加明确的讲,沿海地区的发展,会带动腹地的发展,自隆庆二年开海以来,江西景德镇瓷器在短短六年之内,新开瓷窑三百五十余家就是明证。”

“朕不是反对你的意见,相反,你的意见非常非常重要。”

“朕忽略了这一事实,若内地的承担基础教育成本,却未获足够的收益,恰好说明需要完善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向腹地倾斜。”

“国有幸,有铮谏之骨鲠正臣。”

徐成楚的反对,看起来是截流堵川的下策,但其实是建立在申时行大明反对大明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腹地倾尽所有培养的人才,都被沿海地区给抽干了,哪个地方衙门愿意,长此以往那肯定满腹牢骚,甚至推动私塾教育,利用私塾收回教育成本,所以要设计足够的横向财税转移,一如当年的开中法一样,调节各地区发展上的不平衡。

“朕已壮年,群臣皆畏惧权威,结舌不敢反驳,你的想法很好。”朱翊钧再次肯定了徐成楚这本奏疏是很有价值的。

朱翊钧满脸笑容的说道:“去看病吧,这本奏疏朕会过廷议,商讨一个方案出来。”

徐成楚面色为难,欲言又止,但还是俯首说道:“陛下,臣有个不情之请。”

“因为上这本奏疏,先生把臣全楚会馆的腰牌给收走了,臣现在带着妻子暂居旅舍,多有不便,还请陛下能为臣分说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