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兵英勇作战,详细记录其中,编写成书《东征英豪录》三卷,臣请刊刻天下!”
“蛮夷善常胜,若是日后春秋论断,臣恐怕这些蛮夷胡说八道,不知道的还以为倭国赢了呢,所以要有东征记和英豪录两书。”
朱翊钧眼前一亮,笑着说道:“呈上来,快呈上来。”
书早就准备好了,这是礼部一直在做的事儿,从平壤大捷之后,就一直在做,甚至礼部还把书发到了前线,给戚继光看过,请前线军兵对一些细节做了更正后,才呈送御前。
《东征记》附录了《京都条约》的全文,礼部甚至逐字逐句做了注释,不仅解释其中内容,还解释为何要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方便理解,并且对京都条约进行定性。
倭寇不入寇朝鲜,不会有这份条约,大明是吊民伐罪,是王者之师。
朱翊钧翻到了英豪录,英豪录里没有将帅,都是把总及以下,主要以军兵为主,不仅仅是大明京营锐卒,还有辽东军,朝鲜军,比如李舜臣就在其中,位居七十二地煞。
李舜臣还是很能打的,但他进入战场是在忠州之战后,所以,以战功论,李舜臣就只能排在七十二地煞了。
俗文俗字,而不是文言文,叙事风格颇为有趣,并不枯燥,比如赵吉那一页,开头就是,赵吉赵老七,本来是一个普通的菜农。
都是挑选的出身较低的人为榜样,将帅们的事迹主要记录在了东征记中,英豪录则是记录战场英豪的传奇故事。
朱翊钧就看了两页点头说道:“书,朕留着慢慢看,三经厂刊刻吧,一如《卫生与预防简易方》,各官署发良印本,售卖以廉印本为主。”
“那么,话本、唱段、戏文,都准备了吗?”
礼部专门为穷民苦力出身的军兵著书立传,这本身就已经代表礼部的立场了,书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蛮夷常胜赢学,的确有点棘手,礼部研究来研究去,决定构建事实为基础的大明赢学,用魔法去对付魔法。
礼部之所以敢这个时候宣布获胜,还是因为长门大捷,大明军击退了毛利辉元的誓死反扑,大局已定,已经没有变数了。
朱翊钧认可礼部的主张,并且不仅要著书立传,还要写成话本,传遍大江南北。
“已经在筹备了。”沈鲤笑着说道。
朱翊钧不住的点头说道:“那就好,尽快。”
两任礼部尚书,都有点像国初的胡濙胡忠安,都是面面俱到,万士和与沈鲤接力,构建了万历维新后的国朝礼法,这是塑造共识,是万历维新的大功臣。
“臣遵旨。”沈鲤见陛下朱批用印,才松了口气,他看了眼张居正才归班落座。
王崇古察觉到了异常,他看到了这意味深长的一眼,还看出了张居正有点心虚,到了文华殿上的老狐狸,各个都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王崇古能看出来,完全是因为做了太多年的对手。
显然,这三卷东征记,三卷英豪录里面添了私货!
王崇古本来想站起来说,陛下,他们在耍你啊!陛下!
但王崇古转念一想,立刻坐稳,当没看见,这么明显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