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70章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第870章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4 / 7)

低声说道:“降阶之礼许久未行,礼部查旧典,查的有点多了,出了点状况,这让工期有些延缓了。”

郊劳台修建很快,大明有着十分丰富的产业工匠,鼎工大建历史悠久,修个郊劳台,十分简单,是降阶的礼法出现了问题。

上一次皇帝去城外迎接大将军回朝,还要追溯到汉代去了,这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那一次还是汉武帝去接卫青凯旋,卫青跟匈奴作战的战场实在是太远了,战报传递不及时,导致朝中出现了一些分歧。

“以后这种事儿,查不到旧典,就按咱们自己的想法来就是。”朱翊钧也知道礼部难,这么多年,根本没有什么参考。

没有标准就制定大明标准,并且成为礼法的一部分。

朱翊钧看完了奏疏,才知道礼部难在了哪里。

因为礼部发现了一个大漏洞,万士和因为不读书不专业闯的祸,埋了十七年终于露出了全貌。

这个漏洞就是皇帝从探望病重的成国公朱希忠开始,皇帝那时候就已经在降阶了,臣子病重探望、皇帝去全楚会馆蹭饭,都属于降阶。

万士和是个不读史书的谄臣,在皇帝公然违背礼法的情况下,万士和并不知道违背礼法。

礼部尚书不懂《礼记》,看起来有点离谱,但非常正常,不要让专业人士管他们擅长的事,是官场的惯例。

通常懂农业的不能管理农业,不懂法律的管理法务。

因为官僚体系的第一原则,维护自身权力,维护自身权力的重要性远高于专业事务管理。

一旦专业人士若掌控实权部门,可能会形成技术权威,削弱官僚系统的政治操控空间。

比如,万士和接受了圣训开始多读书,他后来真的擅长礼法,动辄祖宗成法,万士和成为专业人士后,很快就形成了技术权威,全面推动了礼部改革,而不是服从文官体系的稳定诉求。

最终弄得礼部这个清贵的衙门,变得‘腌臜媚上’了起来。

外行的大臣,更依赖已经根深蒂固的下属,依赖下属的建议,实际决策权就掌控在了官僚的手中。

不仅仅是礼部,连文华殿也是如此,皇帝不够专业,就只能听从廷臣们的建议,实际决策权掌握在了廷臣的手里,但皇帝足够专业,就会推动全面改革,来掌控权力。

而官僚体系的第二原则,稳定大于一切。

对于官僚体系而言,这个群体最大的症状,就是越拖延越高效,越费钱越便宜,越秘密越公开。

专业人士掌控了实权部门,就会倾向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流程上的正确。

这样一来,就违背了越拖延越高效,拖字诀可是官场上的大杀器,只要我不处置,我就不会犯错,对于官僚而言,这就是对自己的高效,不犯错的高效与稳定。

只要拖着不办,就是对自己的稳定,对自己的高效。至于问题?那是公共问题,跟我个人有什么关系?

顶头上司十分的专业,对各种事情十分了解,总是一针见血的找到问题,催促做事,做的越多,错的就越多,不如拖,拖一次,十次,拖到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不再关注为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