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80章 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第880章 既要治标,也要治本(2 / 7)

,而且还会上杯好茶,再派个丫鬟专门伺候,防止怠慢了贵客。

第二个问题,张居正为什么立刻选择了放人?一个背叛了张居正,被迫致仕的前礼部尚书陆树声,都打上门来了,张居正居然要给这么大的面子?

不光是陆树声还有王世贞,王世贞把张居正笑话为泥腿子都没洗干净,说张居正出身不好,而且不止一次说过,但张居正并没有对王世贞如何,甚至还给他寻了个郧阳巡抚的差事。

只不过王世贞在郧阳巡抚的位置上四处游山玩水,寄情于山水之间,无心政务,最后被罢免了。

陆树声这个人好对付,可他背后可不止他一个人,是陆、林两家,尤其是松江青浦林氏,也是松江地界极大的家族,王世贞同理。

张居正清楚的知道,陆树声、王世贞的背后是门阀,这些门阀同气连枝、世代姻亲,即便是素未谋面,也可以以世交相论,不仅仅是交情,这些门阀的利益,完全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门阀,阀是单向通行,连陆树声府中的下人,都清楚的知道别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的规矩。

张居正不得不卖这个面子,在官场上,他是高高在上的元辅,但是不在官场上,他就是个出身不太好的进士,既没有世交,也没有世代姻亲,更没有完全的利益捆绑。

第三个问题,这些普遍默契,到底是靠什么维持的?有些甚至相隔千里,却素未谋面,居然能够一见面,就确定了对方就是‘自己人’。

朱翊钧很快就知道了,通过各种奇怪的规矩,来确定自己人的范围。

你遵守这些规矩,那就是同类,不遵守甚至不知道这些规矩,那就是异类。

阶级认同高于族群认同,如何判断阶级,甚至只需要一眼就可以判断。

朱翊钧在单独宣见袁可立的时候,就伸出手,他的手和袁可立一样的粗糙,显然是长期习武、务农留下的老茧,熊廷弼也会种田,他一个放牛娃,得什么都会,否则早就饿死了。

从袁可立拜师这一件事上,朱翊钧看到了大明存在着事实的文化贵族,他们用各种规矩,来确定是否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进而将他人拒之千里之外,形成事实上的阶级壁垒。

穷尽一生,哪怕就贵为元辅,你都入不了门,别说通过科举,鲤鱼跃龙门逆天改命,你就是马上夺天下,做了皇帝又如何?

兖州孔府对大明皇室相当的不屑,凤阳朱,暴发户,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你朱元璋得了天下,你依旧是一个父母、大哥饿死的穷民苦力出身,这些诗书簪缨之族平素里交谈,恐怕也是拿朱元璋讨过饭来说笑。

袁可立拒绝了陆树声,显然通过拜师这件事,发觉了自己就是个穷苦出身,他跟高门大户根本不是一路人,就是强行凑进去,也是自讨没趣罢了。

在南衙被关押在北城军营里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他们并不是特别害怕,因为皇帝还没开始杀人,脑袋还长在脖子上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怕的。

因为只需要写一封信,给亲朋故旧,就可以运作一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