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永乐大典》的正本早就不见了,这一本不可能是正本吧?”即使余宣是国内鉴定界如此知名的专家,在此刻也受到了质疑。
“正本的可能性极大……”
余宣此时的情绪也有些激动,开口说道:“有些朋友或许不知道,《永乐大典》的正本完全是手抄出来的,集中了永乐年间很多知名的书法家,而这布书的书法,刚好就是我知道的一人眷写出来的……”
余宣说的这些事情,在场的很多人倒是知道,《永乐大典》一共有3亿7千多万字,全部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和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
这3亿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定稿后清抄,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万字之多,而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
“这一本《永乐大典》书写所用的书法,就是最典型的台阁体,而我要是没看错的话,它应该就是由台阁体这种风格的创始人沈度书写出来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就有沈度的影印作品……”
余宣不但是一位杂项专家,对古代的书画家也有颇多了解,而沈度又是明初时期书坛称雄的二沈之一,书法多有流传,所以余宣对其也是非常的熟悉,一番辨认之后,认定为就是沈度的作品。
“这……这老满究竟是吃药还是捡漏了啊?”
听到余宣对这册《永乐大典》的初步鉴定,场内所有人的脑海中不由冒出这么一个念头来,至于谢清阳,更是吃惊的张大了嘴巴。
第106章 正本真迹
“沈度是永乐年间的人,而且他之所以能被明成祖朱棣召入翰林院,任侍讲学士,就是因为其写的一手好字,所以在这里我能断定,沈度肯定是参与了对《永乐大典》的编撰和抄写工作的……”
余宣的思路很清晰,清晰到只要能认定这本《永乐大典》上的书法真是沈度书写的,那么这一本《永乐大典》就将成为这数百年来第一本出现在世间的永乐年版本。
“余老,会不会是后人模仿沈度笔迹写出来的呢?话说后世可是有不少善于模仿的书法家啊……”这次说话的是谢清阳,为了证明这本是后世抄本,谢清阳甚至开始质疑起了余宣。
听到谢清阳的话后,余宣摇了摇头,说道:“不会是后世抄写的,我刚才说的是书法本身,现在我给大家说一下这本《永乐大典》的特点……余宣将鼻端凑到了书页上,深深的吸了口气,颇有些陶醉的说道:《永乐大典》书叶大多都是采用雪白、厚实的树皮纸,翻开书发出淡淡书香,十分讲究和美观,离得近的朋友可以过来闻一下,历经数百年还是可以闻到一种淡淡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