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海耐着性子跟苏老三重复苏青宁说过的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只是简单的把银钱拿出来给他们,用完之后就没了。
可要是开学堂,就能让所有族里的人受益,他们能够识字读书,读了书出去可以进学,可以考科举,再不济到县城里去也能当个账房先生。”
这些虽然暂时看不到好处,但绝对会比直接拿银钱强很多。
苏老三和钱氏虽然听懂了,但他们并不以为然。
在他们眼中苏大海是他们家的人,他有钱就应该给他们全家花。
可他现在不仅没有给他们花过多少,反而还拿出钱来给族人花,这就让他们很不舒服,拿谁来说话都不好使。
“爹,娘,办学堂是最好的事,你看看二哥、三哥家加起来都有四个侄儿,要是他们都进学读书,你想想当初你们送我去的时候花了多少银钱?
大哥虽然没有直接把银钱给我们,可你们是算得着的,这一笔可省下了不少。”
苏四眼见着自家爹娘拗着苏大海不放,非是无理取闹,也有些头疼,他感念苏大海一家人对他的帮助,便站出来替他们说话。
他现在是秀才相公了,不仅给他们家,也给族里争了一口气,在苏老三面前很有话语权,他一说苏老三心里就开始嘀咕起来了。
想想还真是这个道理,像他们家在村里的条件其实不算差,但供一个苏四出来还是花了不少的力气。
可以这样说,以他们家的条件,只能供出一个苏四,再多一个根本养不起。
所以在苏四未考完之后,就连苏大江和苏大河的儿子们都没有正经进过学堂。
不说别的,首先自己家就有四个孩子能够进学,这样四笔束修费用下来一年都能省上十几吊钱……
啧啧,划算,划算。
苏青宁看苏老三动了心思,连忙甜甜地笑着道:“祖父,我爹还可以给几位哥哥弟弟每个月一百文的笔墨纸砚费用。”
一个月一百文,一年就是一吊二百钱。
苏老三和钱氏想想拍拍手算是同意了。
苏青宁这才松了一口气,朝苏四笑了笑。
苏四则是有些不好意思,等他们家的人都回去后,他单独找到苏大海和苏青宁委婉地表达了他的歉意。
“老四你别说这些个话,我们都是兄弟,大哥没读过书,说不好话,不过你要是有需要的尽管来找我就是,你是懂理的人。”苏大海拍拍苏四的肩,话说得听着还是十分舒服。
苏青宁也笑:“四叔别多想,就听我爹的便是。”
苏四重重点头嘴上虽然未再说什么,但心里却已经把苏大海一家人当成了他最亲的亲人。
他别过苏大海父女俩追上苏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