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找她,结果发现是老丈人,只能装成没看见的样子直直往出走。这会被喊住,不自然的回身,道:“叔叔。”
“你也来看电影了?”赵滔简直神反应,跟老爸斗智斗勇。
褚青点头,露出一副“哎呀你也在这啊”的表情。
“你不看电影出来干啥?”大叔问。
“回去写个材料,先走了啊。”褚青随便编个借口。摆摆手,麻溜闪人。
“你还有那个写作能力?”大叔嘲讽道,根本没看上这小子跟自己女儿配对。
这是褚青跟赵滔第一次搭戏,感觉还不错。这个肉乎乎的妹子虽说不是职业的,可往镜头里一站,就特有范。
《站台》里有名有号的人物,比《小武》要多上几倍。而且都是非专业的,跟他们相处对老贾的压力更大。
这货忍耐了数天,也终于开始给演员讲戏了,用一大串的汾阳土语跟另一大串土语对飚。每当这时候,剧组人员自动退避三舍。
那几个老外监制还蛮拼的,总想掺合进去。那种对飚的激烈程度,看起来的确像是在吵架。他们想了解演员的真实情绪,以便解决问题,只可怜了那个小翻译,译普通话还成,遇到这种中外文化夹带乡土文化碰撞的大场面,直接就醉了。
…………
不知不觉也拍了半个多月。褚青每天都在散乱和缓慢中度过,听上去似乎挺矛盾的。
老贾拍的那些青春怀念,他大多也经历过,或者说,在同一年代长大的人,都有共同的一种情感记忆。
不然,80后,90后这些蛋疼的族群划分是怎么来的呢?
贾璋柯说要拍一部普通人的史诗。并不是在吹牛*逼,他真有这个本事,并且让剧组的人相信,他可以完成。
唯一不靠谱的,丫灵感似乎太多了点,比镜头更加琐碎,说不上啥时候就蹦出来。让大家之前的工作成果完全作废。
十二月份刚到,汾阳就下了几场雪。
老贾还挺激动的,因为可以拍雪景,也临时加了几段戏。可雪下起来就没完。连续几天都飘飘洒洒的,这就影响拍摄了,进度也没想象中的快。
他琢磨了琢磨,索性转场到平遥,去拍那边的城墙戏。两地很近,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戏份也不多,不需要大队人马,于是一行三十来人颠颠过了去。
“威哥,你一定得离我那么远么?”
高大厚重的城根底下,褚青瞅着架在两站地开外的摄影机,郁闷的喊道。
“这段是远景。”余力威也喊,都带着回音。
他撇撇嘴,慢腾腾的爬上城墙,我知道是远景,可尼玛也太远了点。
“a!”
就见赵滔从城墙上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