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周建英兄妹高兴极了。
周建设忙说:“爸,我跟你一起去卖粮吧。”
粮食重,他们又没自行车,多个人能多拿不少,周老三没有反对:“行,最近村里的活不是很多,上工比较晚,咱们半夜就出发,赶在清晨回家。建设这两天好好休息,养好精神,我先出去找一找门路。”
这个年代对倒卖东西管得很严,不是熟人领路,想进入这一行也不容易。周老三混了这么几年,三教九流的人都认识不少,他来干这个还有点先天优势,不至于一头瞎蒙黑。
周建英听父子俩都有活儿,唯独她这个出主意的没有安排,这么下去,肯定会被父兄给比下去,依照她爸那抠搜劲儿和偏心劲儿,就算赚了钱肯定也不可能分多少给她。
周建英出这个主意的目的就是想自己口袋里能有钱花,怎么甘于落后呢,她想了想说:“爸,你们去收粮的时候也一并收些鸡蛋回来,我拿到县城去叫卖。供销社收五分一个,你们就收五分五,我拿到县城卖个七八分,不要票,肯定有人买。”
鸡蛋在这个年代是营养品,数量有限,按票供应,稀罕得很,在市场很俏。周老三点头:“成,我们给你留意着。”
等姜瑜回家的时候,父子三个已经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倒卖东西的计划了。
姜瑜敏感的察觉到了周家父子的兴奋,诧异地扬了扬眉,她丢了代课老师的工作,他们不是该沮丧愤怒吗?莫非这一家子又想了什么歪招。
她寻了个机会问冯三娘。
冯三娘洗碗的手一顿,蹙眉道:“你别问了,不关你的事,明天我去找翔叔,让他给你安排一个轻松点的活,你好好上工吧。”
冯三娘循规蹈矩了一辈子,最出格的事就是今天下午拿扫帚打了前婆婆。对她来说,倒卖东西,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但她又管不了周家父子的事,只能要求姜瑜别掺和进去了。
见从冯三娘口中问不出什么来,姜瑜也没管,只道:“你别去找翔叔了,对我的工作,翔叔另有安排,过几天就有消息了。”
种地什么的姜瑜是绝对不干的,太不自由了。不过指望翔叔把她弄到公社,也不知猴年马月了,毕竟公社不是小学,不归翔叔管,他要把自己弄过去,也得去求人。
姜瑜自觉已经欠这位老人不少人情了,也不想他为了自己的事到处奔波。所以姜瑜决定第二天自己去县城一趟,想个办法,同时通知胡利民一声,免得他不知就里,回头怪到杨校长身上。
为了早点到县城,次日天还没亮,姜瑜就起了床,但她发现,周老三比她还早。姜瑜还在穿衣服的时候,周老三已经打着手电筒,轻手轻脚地出了院子,那偷偷摸摸生怕被人发现的样子,一看就不是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