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三国:汉中祖> 第二百七十五章《凉陇民政》后续

第二百七十五章《凉陇民政》后续(2 / 3)

位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处,远非益州这种单纯的农耕区可比,加上大汉平定凉陇不久,基层还没渗透下去,这导致《凉陇民政》成书困难。

至今《凉陇民政》也才初有草稿,农业部分已经完成了,还需优化,畜牧部分还在难产中。

农业部分其中就包括水利部分以及耕种技术、各地适宜的农作物。这部分已经在二年前推广下,这次董允赴凉陇就是为推广中出现的问题纠错。战要打,新政推广不能断。

从随刘禅武担山耕种,到参与撰写《益州民政》,再领人单独撰写《凉陇民政》,董允现在可谓是大汉的农业专家,对大汉各地农事信手拈来。

在刘禅与诸葛亮的带领下,大汉的高层官吏相对务实,少有高谈阔论者。即便是士族大家最多的曹魏在曹叡的治下,也严厉打击清谈阔论、结党营私者。

在公元232年,也就是去年。司徒董昭上疏言,国内利弊,希曹叡惩戒国内虚伪不实者,欲结党营私者。故曹叡的纳司徒董昭之言,发出严厉的诏令,斥责、罢免了诸葛诞、邓飏等人。

“不敢,二州刺史皆乃治国之才,允往凉陇不过为二君助力而已。”董允谦虚说道。

“休昭过谦,休昭所献《凉陇民政》,其中所言甚好。因地制宜,阴平、武都二郡,宜种水稻,其余诸郡可辟水利,广开水田;贫瘠之地,种以冬麦,或种粟、豆。于诸郡县广推水磨(硙)。”

董允在接触冬麦种植后,随即发现了石磨这一个重要的搭档。查询古籍《桓子新论》及访当地老农后,并让工匠制作水碾磨(硙),借助水力可磨麦。

董允发现其便利后,将此法写入书中,作为《凉陇民政》农事部分的重中之重,建议各地推广。同时让官府新建水碾磨,百姓碾磨小麦时,收取一定的费用,充实府库。

要知道中国春秋时百姓以粟、黍为主,战国时小麦的重要性上升,粟、黍开始衰弱,秦汉时小麦便成为北方时期的主要农作物。其中原因在于便是石磨的推广与出现,使得由粗粮成为细粮。

先前没有石磨之时,小麦去壳这个行为称为舂米,利用木棍与容器的相互作用,将小麦的壳给去掉,十分辛苦,因此秦汉妇女五刑中就有刑舂这一刑罚。出现了石磨之后,通过两个石面可以将小麦去壳,比先前舂米更为省力,甚至还可以磨成面粉煮成面饼。

如果水碾磨取代的话,用《桓子新论》言,‘役水而舂,其有利百倍’。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对凉陇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至于利用水碾磨收税,则是刘禅的建议。并非刘禅想要苛捐杂税,而是水碾磨这种大型的工程,除了豪族大姓外,一般家庭是无法搭建起来的,即便搭建起来也难以维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