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三国:汉中祖> 第三百二十九章地动

第三百二十九章地动(2 / 3)

“阴盛侵阳?”曹叡念叨了几句,问道:“不知何为阴,何为阳?”

汉代是阴阳学说的鼎盛期间,汉人用阴阳二气的理论说明宇宙的形成和万物的生成。而非现代人狭义地认为阴代表女性,阳代表男性。

董仲舒则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体系。阴阳矛盾中,汉人认为阳处于主导地位,阴处于从属地位,“阳尊阴卑”,一旦阴盛侵阳,则有灾祸,地震因此而起。

高堂隆沉吟少许,解释道:“日蚀地震,阳微阴盛也。臣者,君之阴也;子者,父之阴也;妻者,夫之阴也;夷狄者,中国之阴也。《春秋》日蚀三十六,地震五,或夷狄侵中国,或政权在臣下,或妇乘夫,或臣子背君父,事虽不同,其类一也。”

高隆堂所言便是汉代阴阳学说之意,阴阳学说在汉代广泛流传后,便将阴阳引申到国家政治当中,用以符合多方面的事件。

顿了顿,高堂隆补充说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

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此乃地动之寓意也,望陛下明察。”

高堂隆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帝王如果有失德、失政等行为,就会导致阴阳失调和灾异的发生。而地震就是上天用来谴告人间帝王“失德”的最严重的灾异之一。

高堂隆一改往日的咄咄逼人,只言地动的寓意,不谈其他方面。毕竟关中兵败,今突逢地动,两者结合并非祥兆。此时妄言的话,恐非明智之举。

高堂隆想是这样想,但曹叡并不愿这么简单地放过他。

曹叡透过冕旒,问道:“卿既知地动之因,又善晓阴阳占卜之事。不知今日之地动,是为何意?”

高堂隆沉默半响,看着曹叡微动嘴唇,却始终没有说出话来。

曹叡似乎知道高堂隆有所顾忌,沉声说道:“卿但说无妨,朕既不追究!”

此言一出,高堂隆放下担忧的心,思量半响,拱手说道:“启禀陛下,地动之因无它,乃阴盛侵阳。何为阴?宦官、女子、臣下、夷狄者也。以今朝政观之,乃夷狄盛,中原衰之征兆。是故天降地动于陛下,乃谴告陛下勿再行失德之行,要不然夷狄将盛,而中国恐有倾覆之危。”

夷狄二字一出,众人心中不由一跳。

曹魏目前认定的观念之中,夷狄并非单指少数民族,而是有指东吴和西蜀,这两个叛逆者。

要知道蜀国并非中原所创建的国度,而是属于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创立的诸侯国。

对蜀字进行拆解,也可知道蜀这个词的含义,并非褒词。蜀者,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而且在未有都江堰之时,蜀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