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三国:汉中祖> 第三十二章治胡(上)

第三十二章治胡(上)(2 / 3)

,尝试对游牧民族的治理。

而刘禅给诸葛亮去信是想要统一君臣之间的思想,也说明他改变下大汉治胡体系的缘故。另外一方面,刘禅也是希望借着诸葛亮的口,告诫大汉诸官不能有歧视胡人的行为,官方层面要视汉胡平等,要以王莽之事作为反例。

王莽对少数民族的治理,基本是踩中了所有的雷点,将秦、西汉二代而来的民族关系,毁于一旦。西汉自武帝以后基本以宽松的民族政策治夷,而到王莽时,取而代之的是大民族主义以及强烈的压迫政策,从而激起周边少数民族的反抗。

如将‘匈奴’改‘恭奴’,‘高句丽’改‘下句丽’,‘单于’改‘善于’。又以武力威胁少数民族,还征讨高句丽、南中、匈奴、羌人,引起四方蛮夷征讨新莽。即使到了东汉建立以后,也未见转机,边境还是不稳。

可以说大汉可以以汉文化为骄傲,但不能变成自负。特别是如今大汉的统治建立在以汉人为核心,诸夷为左右的人口环境之下。

换后世话说,大汉是汉人为主导的、以汉夷一体为基础的封建体制下的君主制国家。

毛笔飞舞于帛上,不一会戛然而止。

刘禅见书信上的内容无误,喊道:“来人,将此信加急送往关中上丞相手上。”

“诺!”

刘禅将巾帛封装好,装入竹筒交给侍从。见侍从离开后,刘禅呼了口气,又转头为河西鲜卑、匈奴搭建改良的治理体系。

刘禅手持毛笔在砚台上沾湿笔尖,提笔下文撰写新式的道、属国二级地方治理制度。

秦朝以来由于陇右、陕北生活着大量的戎狄,于是为了安定地方上的蛮夷设置了属国、道制度。

属国、道制度在秦汉以来并非是从属关系,即两者是分开的,道是县级行政单位,隶属于郡,多是羌、氐部落为基础搭建而成,如狄道。

而属国的行政单位多有变化,在西汉时,属国都尉略低于太守,受太守节制;而东汉之时,都尉领县,与太守平行,后渐渐于将属国转为郡,如汶山郡原为蜀郡属国。

不过西北地区的属国与西南地区的属国多有不同,西北地区的属国由于是游牧民族为基础,因此在设立之时,便以‘因俗而治’为基础,只设都尉一职。属国内并无乡、县、道之类的行政管理,有独特的政权制度。

属国官职有千人、百长等官爵,而这些官爵往往就是部落内的首领担任,只不过受都尉管辖。也就是说属国的基层治理体系是不受政府控制,仅受首领管辖,而首领听命于都尉。

这也就是后世王朝所借鉴的羁縻制度原始版本。而刘禅所欲新改的属国、道治理体系,而是欲在属国下设道,形成地方上二级治理体系,比治内郡的州、郡、县三级治理体系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