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消停,这几日得忙着打点粮草运过去,一时半会未必能有信儿。”
萧砺无计可施,只得答应,“如此有劳曲大哥费心,改天得空请您小酌几杯。”
曲司务含笑点头,“好说好说。”
萧砺悻悻地从户部出来,他知道曲司务是敷衍自己,但这事也的确不好查。
京都足有近万户,上十万人口,寻找一个人犹如大海捞针,谈何容易。
他要找就是曾经给过他一个冬天的温暖的方婶子和方静。
那年他离开德州之后足足走了小半年才来到京都。
到了京都才知道,他在曹州遇到匪盗完全是个阴谋,京都的亲人恨不得让他早点死,死得干干净净。
走投无路之下,他认了个义父。
义父得知他自小习武有童子功,又见他能吃得下苦,便出银子让他继续学武。
五年后,他十五岁时候,终于学得武艺成,义父辗转托人将他送到锦衣卫当了个最底层的校尉。
校尉俸禄低,一个月三两,赁了房子便吃不饱饭,想要吃饱饭就只能好几个人合租一处宅子。
后来他从校尉升到小旗,每个月可以拿四两半银子,加上平日里各处的孝敬和积攒的银钱,终于能租赁一处像样的房子。
他便打算将方婶子两人接到京都,方婶子母女住正屋,他住在跨院。
去年冬天,他风尘仆仆地赶往德州,没想到屋子还在,人却没了。
村里的人话说得不太中听,说也不知是当娘亲的再嫁还是当女儿的出阁,反正两人收拾了家当一起跟个京都口音的客商走了。
萧砺回京后,就拜托曲司务,没想到都快一年了,仍是没有音讯。
萧砺快马加鞭回到椿树胡同,进门先给枣红马喂了草粮和水,因见天色已晚,便掩上门往附近寻了家面馆进去。
面馆门脸不大,前头是店面,后头是住家,开店的是一家四口,夫妻俩加个老父亲,再加个七八岁模样的孩童。
萧砺经常在这里吃,打杂的孩童已经认得他,热情地招呼,“官爷还是要爆鳝面,宽汤重青?”
“不要芫荽,”萧砺补充一句,少顷又道:“再烫二两酒。”
孩童清脆的应一声,进了厨房。
过得片刻,却是个约莫十一二岁的姑娘端了面出来,笑着解释道:“今儿我娘不舒服,面是我下的,要是不合官爷胃口,还请官爷多多体谅。”
萧砺抬眸,看清了姑娘的长相。
鹅蛋脸,长一双浓眉大眼,不算漂亮看着却干脆利落,腮边一对梨涡,随着她说话一起一伏地跳动着。
萧砺突然想到杨萱。
杨萱也有一对梨涡,浅浅的,平常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