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节(2 / 3)

,也有别村的人来问林家,他们如果将柴送过来,林家收不收?

林家自然是收的,但为了保障枣林村乡亲们的利益,外村送来的柴禾只能十六文一担。曾家村除外,曾家村他外祖家送来的,也是一担二十文。

林家的这个决定让枣林村的乡亲们与有荣焉,特别以身为枣林村的村民为荣,对林家的好感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有个别人呼吁着来年让林父来当这个村长呢。

对这些,林家人笑笑就算。

即使林家设了这个规定,送柴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有些人更是看到商机,在别村十六文收来的桃金木,统一运来枣林村,托枣林村的亲戚二十文卖出,每担柴中间赚取四文钱的好处费。

这些林家是不管的,一开始林大哥知道的时候还发愁。林蔚然让他别管,水至清则无鱼。反正他们林家设置这个差价也只是一种地方保护,最终得利的是枣林村的乡亲,所以不用去计较太多。

于是,今年冬天,枣林村因为林家作坊,呈现出了一股生机勃勃的状态。

宫大夫人随着马车一进村就发现了,这枣林村的气氛格外不同,她忍不住问旁边的王媒婆,“今冬,太原府的收成是不是很好?”

“收成一般吧,没听说特别好。”

王媒婆是太原府的官媒,对太原府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她也纳闷,这些村民们脸上笑容比别的村子多很多,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难道真是粮食多收了三五斗?

说话间,他们的马车就到了林家门前。

对于林家不时有贵客上门的事,村民们从一开始的稀奇不适应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已经见惯不怪了。

他们此行来了三辆马车,宫大夫人和晋阳县县令夫人柴太太田氏一辆,三位官媒一辆,宫大夫人带来的三管家并小厮坐了一辆。

其实这桩婚事明面上的媒人只有两位,京城的姜官媒和太原府府城的王官媒。至于晋阳县刘官媒则是柴太太请来帮忙的,算不上这桩婚事的正经媒人,纯粹是因为她是地头蛇,熟罢了。

这次宫大夫人来提亲,带上了国公府的三管家冯咏,他就是在晋阳县驿道外领着人给南阳侯府那辆解体的马车做检查的老者。

因是年底,国公府甚是忙碌,她这当家夫人出门来了,不能将得力的人都带走,留下了大总管和二管事。

这次由宫大夫人领着三管家代表虞国公府前来提亲,已经尽显国公府的重视与诚意。

如今三辆马车依次排开。

宫大夫人看了一眼林家的大门,使人上前叩门。

前些日子林大哥叫人给家里换了一个大门,装上了铜环锁。

三管家冯咏上前叩门,三长两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