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三年,吴氏诞下朱祁玉,可是,母子仍然长期隐居于宫外。
由此可见,无论是朱瞻基自己,还是朝中大臣们,对朱祁玉的存在丝毫没有任何的认同感。
直至宣德十年,朱瞻基病重,想起自己在宫外还有个儿子,便派人将吴氏母子召进宫,这时候才正式承认了她们,并托付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善待吴氏母子。
由于朱祁玉长期居住在宫外,并且缺少父亲的陪伴,使得他从小的性格就很懦弱,朱瞻基也没指望这孩子长大后有什么作为,只是作为自己的骨血,封个王爷,保你一生荣华富贵便是了。
张太后没有食言,封朱祁玉为郕王,并修建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这一年,朱祁镇八岁,朱祁玉七岁。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早逝,朱祁镇在皇宫大院缺少人陪伴,这时候王振看准时机,变着法子地哄这个娃娃皇帝开心,以此换取宠信。
可是,王振毕竟是大人,和大人在一起玩,和小孩在一起玩,感觉是不一样的。
于是,朱祁玉这个小透明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中。
皇上读书,郕王就是伴读。
皇上去上朝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将自己的弟弟带到殿上。
群臣纷纷进言,如此不合礼制,可是,小小年纪的朱祁镇却坚持把朱祁玉带在身边。
别看他表面很听话,实际上,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对这些老家伙们有一种天生的抵抗情绪。
平日里那些国家大事你们做主就行了,现在我把弟弟带在身边,你们也要管?
于是,在哥哥的照顾下,朱祁玉一直到了二十岁,还住在京师,没有就藩。
紧接着,便是瓦剌来袭,皇上御驾亲征,先是被围困在土木堡,后逆转战局,又率三千营杀进大漠,然后便与朝廷断了联系。
这时候,群臣才想起,京城中还有个郕王呢!
朱祁玉第一次被重视起来,当初那些不正眼看自己的朝廷重臣,一个个对自己嘘寒问暖,竟让人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可是,自从监国以来,明显感觉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每日处理朝中大事已经让他身心俱疲,然而,更令他感到震惊的是皇上离京的那天,说过的那些话。
祖制,并非要一成不变。
满朝文臣口中的圣贤之理,治世之道,在皇上口中,却成了迂腐至极的空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为君者,为臣者,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自那天起,朱祁玉开始怀疑人生。
他每天都在思考,究竟谁对谁错,可是,越思考下去,越感觉到乏力,特别是皇上那番话中所蕴含的道理,似乎并不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