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朕,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于谦只得回道:“新政是好的,可是,并不适合当下的……形势……”
他很想告诉朱祁镇,只要你今天敢取消科举,明天就有人敢取消你的皇位!
朱祁镇却好似并不理解,追问道:“为何不适合?”
于谦暗暗叹了口气,说道:“皇上,科举乃是我大明之根本,朝廷上上下下,包括臣在内,全部是通过科举选拔而来,此乃国本,不能动啊!”
这番话倒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明自开国以来,朱元章对读书人的培养和待遇相当重视,并亲自立下规定,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而且,八股文的难度可不止于此,朱元章认为,读书人都应该读孔孟,读朱熹,不能自己随便发挥,便要求其文略彷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从此之后,八股文便成为读书人毕生的追求。
朱祁镇对于这个制度的利弊最为清除,八股文经常被后世所诟病,批判,可是,在明初,这个制度并非一无是处。
科举制的重要作用在于将选官用人的权力收归中央,避免门阀产生,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通过科举制,使全国各地的士子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促进了社会流动,有效的维护了大一统局面。然而,要想充分发挥科举制的作用,维护考试公平是一个关键。
试想,如果以诗赋取士,主观性太强,很容易导致唐朝时考生向王公贵族请托的弊病。
若考试范围没有限定,则出身寒门和偏远地区的读书人肯定无法与那些出身富裕、处于发达地区的人竞争,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因此,朱元章才会规定了固定的格式,固定的要求,这就是八股文。
通过严格的格式规定,考官评卷时根据格式和内容可以快速的做出客观评价。
还有就是考试范围,八股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范围窄,对于寒门士子而言,这些书普及率较高,容易得到,使得参加科举的士子不论贫富,身处何地,都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当然了,这样做的弊端也很大。
如果一个头脑不是很灵光的,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科举,只顾埋头四书五经与八股,知识面狭窄,不仅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
这样的人,只能变成书呆子。
因此,朱元章在制定科举的时候,在最后一关的殿试,却突然放弃八股作文,改为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