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是学而、仁政、礼仪等等,这些题目早已耳熟能详,只需在考试前准备几份范文,到时候默写出来,只要其文的主旨不要偏差太大,大致都能通过。」
朱祁镇明白了,因为科举的难度会逐级增加,因而,为了保留乡试、会试的难度,在院试、府试阶段的题目选择上,只能去挑选一些较为简单的,浅显的词句。
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被人用烂了。
因此,考官只能重复使用,而作为考生,便可以针对性押题。
事实上,大明二百七十年的历史中,每四年一次科举,别说前面的院试、府试、乡试,就算是会试题目,到后来,都只能变着花的出。
比如说,有一年的会试题目,是「道不行乘」四字。
可是,这四个字根本就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个坑!
这种题目,就是典型的到了科举后期,实在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只能在文字里下挖坑。
坑到什么程度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治长篇》,全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先不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道不行乘」四字,取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句话,是硬生生拼凑成四个字,根本就没有具体含义。
然后让你以此为题,给我写一篇文章来,这文章还得符合规范,还得符合圣人的道理,对了,每一个格式,无论是破题,是承题,你还都得符合规范,一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
从这里,就反映出八股取士的劣势来了。
不但出题范围局限,还严格规定写作格式,越到后来越制约读书人的视野。
初期的时候,还看不出什么,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劣势会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大刀阔斧去改革,大明不可能进步。
而新科举下,囊括百科的题目让大家耳目一新,有些人平日里本就喜欢这些杂书,现在成为考试内容,顿时如鱼得水。
由于是第一年实行,题目的难度相对偏低,使得很多考生在恶补一段时间后,也能答出不错的成绩。
毕竟,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唯有那些闷头读书,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的老童生们,才会感觉到吃力。
而朱祁镇之所以改良科举,为的就是给大明补充新鲜血液。
至于那些跟不上时代的,该淘汰就淘汰吧,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郕王,曹卿家,回头发一道告天下学子书,就说朕看到众学子敏而好学,很是欣慰,新政已经开始,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若有真才实学,朕必委以重任!但是要说清楚,朕要的是学而致用的真本事,而不是夸夸其谈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