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百姓的粮食。
这是最符合鲁王心中答案的答案。除此之外,提出的任何一个答案,鲁王都不会接受。
说完之后,赵荟都难免感叹。如此索粮,真称得上是聪慧了。
欲扬先抑。那个使节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引出后面这一句。让前面所有看不起他的人,如今都要对他改观了。
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猜。今日之后,殿上所有的人都能猜得出来,鲁王想要的是什么。
然后呢?
郑王难道还能小气的不给吗?
他不给,只会被人认为:郑王没有猜出来。
那就丢脸了。
猜出来了,还能不给?乔小君的事,确实是郑国不对嘛。
郑王要是故意耍赖,那天下人会怎么看他?
考虑到郑王的性格,赵荟就知道,郑王非给不可了。
如果这也是鲁王算到的话……
那他是怎么知道郑王的性格脾气的?
赵荟想不通。但比这更让他难受的,反而是姜氏……
姜氏这一辈的子孙,倒有当年先王之风啊。
为何,不叫他早十年出现呢……
第355章 这个使节和那个使节
丁强不敢耽搁时间,生怕被回过味来的郑王留住, 他从逍遥台出来后就直接出城了, 弃车骑马,与从人连夜赶路, 赶到晋江上后用重金雇了一条船, 沿江而下。
郑王晚了一步, 到了下午才派人去找丁强,等发现没人后, 又请人来商量,如此这般,等到第二天才派人去追。又担心过于强硬会显得在欺负鲁国使节, 没有派重兵快马,而是前头派人送信去前方的城池拦人,后面跟着一辆车里是去说和的大臣。
等他们得知丁强已经乘船归鲁后, 才不得不回到逍遥台,向郑王请罪。
赵荟在前面都没发言,因为当时郑国人都争相对郑王进言,他就退后了。他从不主动对郑王兜售自己的观点, 总是等郑王请教他之后, 他才会斟酌着开口。
他料到郑王会求教于他,因为他是鲁人,而这次给郑王挖坑的正是鲁王和鲁人。
郑王叹气,“以你看,鲁王这是何意?丁使为何匆匆归国了呢?”
赵荟斩钉截铁的说:“大王, 依我看,丁使是故意的!鲁王命他当殿提出问题,根本不听您的回答就走,就是为了不让您答题。”
答了,就有可能有第二个答案。如果郑王答出不是粮食的答案怎么办?丁强只是一个使节,孤身在郑,鲁王为了避免横生枝节,只让他做一个传话人。
郑王也发现了,除非他现在才找出比粮食更能代替一城的等价物,否则就必须要送粮食给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