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有人劫掠当地的妇人,又或者纯粹杀了人之后进行洗劫。
唯一没参与到杀戮的也就只有薛仁贵与他们的学府兵了。
他们进来后,划出了一片区域是属于他们的,这算是他们第一支攻入到这座城市中部队的隐形特权,其他的部队都不会去这一片区域劫掠的。
当然,学府兵也没有清廉如水,而是让当地最富有的士族出面出一个数目交上来,而不是直接进行强抢。
说实话,当地的士族自然是不乐意的,但当他们看到了隔壁几条街的唐军对辽东城的惨无人道的迫害后,这些士族交得相当勤快,深怕慢了一点,自己会沦为这下场。
对于学府军的这一幕,李泰也没有多说什么,只能说时代如此,自己也没办法改变!
薛仁贵这样的处理,放在二十一世纪军纪都算得上中上了,更不要说在这大唐,至少薛仁贵给这几处街区的百姓一个活路的机会,而不是直接上来就动手强抢,算得上是仁德了。
】
还是那句话,封建时代的军队你不能指望他们有多少的觉悟。
哪怕自己对学府兵尽可能灌输保家卫国,遵守纪律的思想,但他们在大唐军制中待得久了,那必然就会沾染上唐代府兵的不良风气,顶多就是有府兵作为对比,他们显得有节操些!
果然,李世民看着薛仁贵的表现,更是另眼相待,赞道,“薛卿作战勇勐机敏,治军严谨仁德,想来古之良将不过如此,将来必定是我大唐军队的擎天之柱!”
薛仁贵倒没想到李世民居然会这般夸赞自己,连忙对李世民行礼回答:
“谢圣人夸赞,某定然以此警勉自己,早配得上圣人的称赞!”
李世民倒也不多话,只是对着薛仁贵拍了拍,让薛仁贵起来,在自己的身边跟随。
而因为并没颁布什么屠杀三日的许诺,所以按照军规只是攻城的当天允许劫掠,等到这一天过去后,若再出现劫掠的将士,那就会受到军规的处理了。
而古代攻城城破后,基本上都是如此,这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的。
其中第一点就是生产力越低,那么文明觉悟的程度也就越低。
说什么道德人心不古,但真的到了古代你就会发现实际上现代文明至少还要注意影响,但在古代是切切实实的字面上人吃人的社会。
尤其平民,在古代哪里有发声的机会,唯一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只有一个,那就是起义!
至于第二点就个体来说,攻城后对城市的掠夺,是古代百姓唯一合理合法发大财的机会,甚至他们愿意豁出性命去战争,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单纯为了发财。
而第三点,对将领们来说,屠戮一座城,能让十座城的百姓放弃抵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