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瑶冷寒,这小子,八个媳妇的观念就纠正不过来,他到底是怎么被灌输的?
玩了一会儿,秀瑶就领着秦扬去南边磨坊,小正正也要跟着,他娘非要他呆在家里,免得去了那里到时候困了作觉别人哄不了。
李氏就让陈桂花跟着一起去,到时候把小正正背回来就行,小陈氏只好放下手里的活一起去。
几个人出了村口刚一下斜坡就能看到高高的柳家磨坊招幌,鲜红的绸底、漆黑的大字,看上去非常抢眼,竖得高,远远地就能望见。秦扬激动着嗷嗷地就往前飞奔,小正正挥舞着一根柳枝赶着他,“驾、驾”地追上去。
如今大清河岸边已经有一个小码头,东来西去的船只在这里停靠,拉着粮食过来磨面。现在正是忙时候,河面小船如织,都是些当地的划子、撇子等,正吆喝着排队靠岸,小渡头上人们正来来往往地搬运粮食。
秀瑶也颇为好奇,“嫂子,现在咱们这么忙呢?”
陈桂花笑道:“是呢,你姥爷他们经常忙到半夜呢。连县里邻县的都来人推磨呢,说咱家出来的面更细更白呢。”
秀瑶也欢喜,“我还以为到处都有磨坊,大家不会来推磨呢,生怕姥爷亏了本。”
“怎么会呢,县里来推磨的都说,在咱们这里老柳家水磨坊还是第一家呢。其他磨坊都是靠牲口的,就咱们是水磨坊。”
“这也幸亏三姥爷厉害,那么短的时间就打出了那么多家什儿,要是别人都不知道怎么打呢。”
陈桂花应着,“我听你哥说,你三姥爷学艺的师父是个南方客呢,家里遭了难跑咱们这里来,否则他也学不到这些手艺呢。”说着话,几人就到了磨坊跟前。
秀瑶见姥爷果然是采纳了她的建议,磨坊没有总的外墙,而是用绿篱隔断的。最外围是一圈密密的木槿花,木槿花一般都有成人高,密密地种植了,中间也不能爬过人去。而且木槿是栽在高地边缘的,外面就是下坡,下了低处往南走就是河堤。木槿的外面坡上,最下面栽了一些梧桐,往上坡面不到顶的地方栽了一些棉槐和枸杞。梧桐萧疏,灌木丛生,上面木槿密密静植,显得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倒是很有风味。
现在木槿植株尚小,不过长得快,一个春天差不多就能长起来,到盛夏时分,必定花团锦簇,非常好看的。透过木槿丛就能看到磨坊里面,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人流如织,水流哗哗,水车吱呀,石磨轰轰,还有水击面罗踏踏的声音,交织成了一首不甚悦耳却非常和谐温馨的磨坊韵律。
秀瑶过去的时候,看到姥爷正在跟人寒暄,那边大舅和柳起几个正在过称,大哥和二哥也在帮着装粮食,都忙得不亦乐乎。
“姥爷!”秀瑶和秦扬朝老柳头跑过去,老柳头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