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节(2 / 6)

规模,不然就现在的水平,恐怕烧一年都盖不起这么大的学校。”

廖主任不耐烦地挥一挥手:“扩大就扩大是咯,搞得好像你们经过了我的同意才去挖沙子的一样。”

何东胜保持微笑,非常识相地没有顶着领导来。

余秋却执着于给廖主任泼水降温:“主任,没这么简单,你要的量实在太大了,各个公社未必承担得起。大家攒点儿家底子都不容易。你要是逼得太狠说不定大家都不痛快。再说了,这学校究竟要盖在哪里也是个大讲究呢。盖好了学校之后,哪儿来的老师?一所成熟的大学,光是教职工就要有上千人。”

前面廖主任还有话反驳,到了后头师资力量这一块,他就找不出话来说了。东西能化缘,这人上哪儿去抢啊。

余秋叹了口气,语气诚恳:“主任,我知道您是功在千秋,为着咱们社会主义事业百年大计着想,想要多培养人才。但是咱们也得脚踏实地,从根本出发。伟大的主席教导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因地制宜。

首先我们得规划好了,到底有多少人需要上学。他们又希望学习到哪些知识?我们能够提供哪些专业?

其次,经过学习,考核合格之后,他们又要去哪儿?我们的学校是没有办法发文凭的,自然不可能让他们获得国家干部的身份。那就得给他们好的出路,不然学生为什么要花费这么长时间学习呢?”

廖主任瞪眼:“给他们学习的机会,他们还挑三拣四?”

余秋无奈:“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人们只有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好处之后,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否则有这个时间,人家出去捡破烂卖钱换糖吃不是更好吗?”

廖主任挥挥手,开始不痛快了:“我怎么听说你清华北大都不要去?早点说啊,早点说我们县就推荐旁的人。”

余秋在心里头吐槽,前头到底是谁嫌弃全省前100名就她跟何东胜的。

何东胜也没有选择清华北大,因为经济系在他们省没有招生计划。现在,学经济可真是个冷门专业,而且给人感觉倾向很不好。

何东胜的印象是省城大学的经济系,到时候他跟余秋就都留在省城上学。

廖主任哼哼唧唧的不痛快,余秋就毫不犹豫地怼回头:“不是您教导我的吗?一定不能忘了初心,要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要时刻不要忘记为贫下中农服务,我当然得留在省城了,这样我才好常常回杨树湾看看啊。”

她这一顿话噼里啪啦的,跟炒豆子一样,怼的廖主任额头上青筋直跳,却愣是找不到话来回。

余秋打一巴掌又开始走柔和路线,跟廖主任靠近乎:“主任从无到有艰难,从小往大发展相对简单。我看啊,您也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咱们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