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我力能扛鼎> 我力能扛鼎 第100节

我力能扛鼎 第100节(3 / 5)

得显眼,一本书上的字大小时常变化——先贤原文用大字,后儒笔记是小字;正文用欧颜,落款用行草。”

“大小疏密、甚至字体都不同,这就需要刻许多版字模。要是有图有画的书,排版更难,常常有字模填塞不进版中,需得反复调整。”

唐荼荼眉毛又皱了一重。

时下的书是讲究排版的,甚至读书人平时自个儿写文章,也有变换字体字号的意识,标题和重点用大字,说理内容用小字。

用活字排这样的版,刻字量立刻翻了几倍。而通篇字号全都一样的刻板,可以用来印孔孟,可以印佛经,印医书是决计不行的。

一套排版不好的外科手术教材书,意味着没有大小标题和重点文字,也就没有条理性,不方便理解。

牧挂书接着道。

“三来,活字工量庞大。寻常一本书五千字左右就够用,民间坊刻铺的存字量也大概就是这个数;再厉害些的大书坊,存字量会达到八千到一万五,但依旧不够。倘若一本书里遇上反复多次使用的字,如之乎者也,还得再加刻。”

“像姑娘这套医书,里头有许多生僻字,医理又杂,没有几万、十几万字模是刻不下来的——排一套活字版,只刊印一本书,印完这本,印下一本书时需得拆模重排,太费时。”

唐荼荼对数字最敏感,“十几万”这个数从牧先生嘴里出来,她立刻就听懂了。

越大型的书铺,刻印量越大,字模的存量就越多,相当于是在做拼图,要在几万块拼图里翻找一个字。尽管这些字模都按照声韵编好了序,可收纳和取用仍然是不敢想象的大工程。

最关键的是,雕版匠人只需是会写笔画的工匠,而活字排版需要用到认识大量字的读书人,才能排出印模来。

老祖宗造出来的汉字太多了,活字印刷就落入了一个费时又不省工的尴尬境地里。

印完一套书,拆一套活版——大书铺卖的书多是经史子集,全天下读书人都要买的,没必要这么拆,时时要印,次次要排版,活字远远比不上雕一套版,一用二十年。

胶泥活字与木活字,都有其本身的劣性——胶泥难烧,吸墨少;越小的木块,沾水越容易变形,两样都经不住大量印刷。

至于铜活字、铁活字,时下的冶金业又远远赶不上了。

而雕版印刷,一个手熟的老师傅一天就能雕一面,只要大量汇聚匠人,速度就快起来了。

“先生去歇息吧,我再想想办法。”

唐荼荼把壶里的茶水倒干净,两口喝了,心事重重地回了自己院子。

说来说去还是缺钱,要是自己开家刻书铺就好了,想印多少印多少,不用受“邪书”的气。

心里装着事儿,茶饭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